汉江网评论员 肖志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乡村如何振兴?结合本人多年驻村工作经历,认为乡村振兴,既要抓好乡村的环境整治、村庄规划、绿化亮化工程、推进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小三园”等“硬件”建设;也要抓好基层组织、村规民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红色传承、民风民俗等“软件”建设,“多管齐下、软硬装兼施”。既要让乡村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留得住乡愁;也要让村民富裕富足、生活甜蜜,幸福指数提升。
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之上的。只有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生活美起来了,才能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在发展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各显神通,百花齐放。很多乡村在驻村帮扶单位和当地镇委政府的帮助下,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引进优势产业、开发红色资源,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民营组织、民营企业,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打造生态采摘园、垂钓园和农家乐等农业观光旅游路线、红色旅游路线,拉动乡村旅游,多渠道多方式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是“十四五”时期,党的重要工作之一。只有多管齐下、多方发力、多轮驱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乡村振兴的列车才能走的更快速、走的更稳健、走的更长远。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