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陈国鹏
又是耐克!日前,“农民工9岁儿子遭耐克店歧视”一事见诸网络并登上热搜,迅速引发舆论热议。据最新报道,涉事门店已辞退当事店员并“异地”公开道歉。
虽然在事情发酵后耐克“及时”予以了回应,表示存在“不当言辞”“严重违反公司规定”的店员已离职,并且也只是向被冒犯的顾客个人道歉,明显是避重就轻、甩锅卸责、缺乏诚意的救火之举。
见微知著,个别也能反映一般。此事看似是个例,却非孤例;潜意识把顾客分为三六九等,自动分类予以区别对待,充斥着浓浓的傲慢与偏见,这是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不少国外企业的“通病”,它不仅有悖平等、法治、友善等核心价值观,更是企业品牌文化缺失的投射。
据欧睿统计,作为一家头部体育运动品牌,耐克当前继续以25.6%的市场占有率高居中国市场榜首;另据耐克公司第三财季业绩显示,正是中国市场才让耐克能够对冲疫情影响,实现整体收益逆势上涨3%。新疆棉事件还未远去,消费歧视事件又来。40多年来吃着中国改革发展红利壮大的耐克不要忘了:品牌声誉的建立需要经年累月的苦心经营,而品牌“塌房”失信却能在旦夕之间,必须如品牌LOGO,做“对”的事才是正途,用一流的产品和无差别的服务才是对市场信任真正的回馈,才是真正有诚意的道歉。“店大欺客”搞消费歧视,是膨胀迷失,不仅卖相欠佳,更会自绝于市场。
品牌文化是企业之魂,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企业之大,不仅在于规模大、营收高,更在于过硬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这是品牌文化的硬支撑。耐克事件,也给众多企业提了个醒:在“靠脚投票”的开放性消费市场上,哪里以消费者为中心,尊重消费者、善待消费者,就必然会赢得消费者青睐,反之,傲慢的企业无论多大,姿态多“优越”“高贵”,终究也会为自己的傲慢埋单,被市场教训乃至抛弃。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