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王艺珺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的乱象屡禁不止,甚至有些知名商家,也在偷偷摸摸进行“杀熟”。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次审议,严禁进行大数据杀熟,保护消费者权益。
大数据杀熟的频繁出现,法律缺位是关键。大数据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老百姓带来便利,另一方面投机份子利用技术手段,靠杀熟行为让老百姓多花冤枉钱。中国自古就有千金难买回头客的说法,这里的回头客就是用户黏性,是商家的口碑的信誉,这信誉比金子还贵重。而杀熟的商家,为了扩大市场,拉拢生客,利用熟客的信赖,让熟客多花钱。比如在美团的app上,同样的外卖餐,生客看到的是15.5元,使用安卓系统手机的熟客看到的是25.5元,使用另一款苹果手机的熟客看到的却是29.9元。因缺乏法律规范,商家的杀熟行为越演越烈。
对于杀熟的行为,用户心里都有杆秤,商家也终将为其行为买单。买单的不仅仅是个别互联网企业,它牵连了整个互联网行业,造成了用户和商家的信任危机。同时,大数据杀熟还有触犯法律的风险。首先是用户个人信息收集方面,涉嫌违法收集;其次是在杀熟时,涉嫌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据悉,电商平台大数据杀熟最多可处以“上一年度销售总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深圳大数据杀熟最高罚5000万。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就是宰客,就是恃强凌弱,就是商业欺诈!这种以歪门邪道、雕虫小技来赚钱的路子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让大数据不再杀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把法律规定落到实处。监管部门要对互联网平台建立必要的监管,比如定期审查个人数据使用情况,当消费者举报大数据杀熟时,积极核实,收集证据,及时对违规违法的商家进行强有力的惩处,来倒逼互联网商家和平台用好大数据。同时,互联网商家需坚持长远发展的眼光,不让一时贪念透支企业公信力,试探法律红线断了未来的成长之路。俗话说,没有信任就没有交易,别让“算计”寒了消费者的忠心。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