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陈松
近日,人民日报以《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网络环境》为题,吐槽现有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效能发挥不够,未能起到防线作用。笔者认为构建防沉迷防线,功夫更多地应在网络之外,只有点、线、面相结合,发挥各方合力,才能保障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网络。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需要政府对网络产业点对点监管。近年来,许多网络公司以低俗内容为噱头,以研究玩家消费心理和心理弱点为手段,套路玩家。针对这类情况,需要相关部门开展实时监测。对于各类网络软件上市,设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查与价值观审查,建议借鉴电影定级制度,分级管理。对于诱导未成年不当消费的游戏企业或法人,实行企业负责人黑名单和终身禁入制度。对于有误导倾向的网络APP,实行警告淘汰制。在执法上,将家长投诉平台延伸,建立全国联网的游戏监管和投诉系统,实时公布调查处罚进展。只有严厉监管,才能确立红线意识,进而在网络源头树立防护网。
构建未成年人防沉迷体系,还需要不断升级防护盾。近年来,青少年守护模式作用不大的关键是破解手段一直不断在更新升级。要想守护模式起作用,需要对所有注册账号按照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进行区分,在未成年人账号注册之初,就将人脸数据等关键信息录入大数据系统,同时,监管部门不断更新守护模式的算法和运行机制,引进人脸识别锁定机制,对敏感时间段和超时长使用开展随机抽查和动态验证,通过技术不断升级,确保防护效果落到实处。
帮助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网络,家庭关爱与陪伴是重点。现有的预防体系,只是以未成年人防沉迷体系为基础,却忽视了对成年人游戏时长的监管。试想一下,孩子的父母天天抱着手机玩游戏刷视频,孩子在没人陪伴的情况下,不沉迷于网络还能沉迷什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呼吁父母陪伴,解放孩子父母,比防止孩子沉迷游戏更重要。一个沉迷于游戏的父母最终带来的是一个沉迷于网络的孩子。作为父母,尚不能耐心的陪伴孩子成长,光寄希望学校和社会教育好孩子,可能吗?所以防止未成年沉迷网络,需要父母扛起第一责任,身体力行,做出榜样,从自身做起,自身健康使用网络。同时,建议各级行政部门灵活开放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加大亲子公园、乐园的建设,为亲子活动提供场地,联合开展不同形式的“半小时陪伴孩子”活动,全年保证时长、次数。只有将各项工作连成面,在社会打造亲子氛围,才能更好避免孩子沉迷网络。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希望各级部门协同发力,共建防沉迷体系,保证孩子玩的好,玩的健康。
(编辑:蒋琦威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