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李弘扬
7月24日晚,“双减”在一纸公文下尘埃落定。随后,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仅仅一个月时间,全国各地细则便陆续出台。政策推进一浪高过一浪,课外补习班被“拍在沙滩上”基本已是板上钉钉。一些城市暑假班骤然叫停、一些城市补习机构已开始执行退费、一些尚在运营的学科培训班或许也将在今年寒假消失……与之形成冰火两重天的,则是在“双减”之后迅速受到资本、转型中K12培训机构及家长们热捧的非学科类兴趣班。
兴趣班究竟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内卷?对有些家长而言,兴趣班是给孩子增加“才艺砝码”的素质教育,而对有些家长而言,目的可能指向另一种“应试教育”。
如果回过头来看“双减”,所谓“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背后,并非是减少孩子的学习时间,而是降低教育成本,把孩子的时间从学科教育分出一部分到素质教育中。但站在不少家长的角度来看,没有作业和校外培训,间接等于给孩子更多“玩”的时间,而现代城市中孩子的娱乐项目比较单一,电子产品、手机游戏几乎防不胜防。在“双减”之后,家长们第一想法是以后要从拼资源变成拼父母,从此要亲自上阵给孩子补课。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冷静下来的家长们发现,想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国家鼓励的素质教育层面,别的孩子已经迅速转战五六个兴趣班,自己家的孩子仅仅停留在父母补课、陪玩的层面,孩子岂不是又输在了另一道起跑线上?随着“双减”之后各界抢占素质教育赛道,整体国民素质教育提升到新的层面,如果未来的升学、职场对素质教育的考评比重增加,是否意味着原本在应试教育中占据优势,却没有经济资源进行素质教育培训的孩子会丧失部分优势。
“双减”还在继续,当潮水渐渐褪去,连锁反应也纷纷浮出水面。兴趣班也仅是其中一环,整个教育链条中,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也在同步进行,只不过它的落地和效果还需要时间给出更好的答案。
(编辑:汪晓璐 审核:李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