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欧程
近日,《工人日报》刊文《岗位能手、大国工匠……“兜底”的职校也可以很“香”》,引发社会职业教育热议。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如何发展好职业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首先,必须破除受“职业教育”就“低人一等”的错误思想认知。在全球公认职业教育发展最好的德国,只有35%的学生会选择升入普通高中继而接受大学教育,65%的学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不乏大量成绩优异、完全有希望上大学的中学生。德国正是有了这些技术人才支撑,才能诞生一大批“隐形冠军”企业,才有了“德国制造”的世界美名。
事实上,未来中国的发展,要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不仅需要“在实验室”的高层次科研人才,也需要更多“在车间”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呼吁,“在芯片、‘两机’、高端数控机床制造等‘卡脖子’领域,我们太缺乏顶尖技能人才了。”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近3000万人,家政、养老等领域需求缺口达4000万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何破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树立“一技在手、终身不愁”的理性教育观和就业观?这需要政府、社会、教育机构以形象生动、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好“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宣传活动,讲好“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故事,让广大中学生及其家长坚定信心、满怀希望地走好职业教育之路。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