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收手”了: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

2021-09-09 18:19:26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刘皓然

临近开学,南漳实验中学一七年级学生放学回家后,跟家长说分班后老师要求填写入学家长准确信息,包括家长的工作类型、工作单位和职务,家长很纳闷,学校要这些信息干什么?于是家长便在当地的论坛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吐槽,跟帖的网友也纷纷表示“学校要这么具体的家长信息不会是要根据家长的收入、社会地位给学校里的孩子也分个三六九等吧?......类似遭遇的吐槽在网上还有很多,更有网民直接点名教育局,要求给出合理解释。

根据近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第二十八条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定义为敏感个人信息,并规定“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与中小学生密切相关的家长信息既然是“学生的”家长信息,那就是“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学校是否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以及“严格保护措施”?

小编走访询问身边的学生家长,不少学生家长反映,学校要求学生填写家长职务信息已是常态,每次分班都要填报。有的学校说是要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以便精准帮扶困难学生,但大多数学校只是硬性要求,没有提及原因。家长们担心如果不填,孩子在学校可能会被穿小鞋,所以虽然心里膈应但还是都填了。此前,多地已出现过学校信息泄露的情况,如50余万条京沪两地中学生的个人信息被倒卖,江苏盐城10万余条学生信息遭泄露。学校是否有能力保护好、利用好学生填报的信息,大多数家长心里都有个大大的问号。

这个学期是“双减”新政实施后的第一个学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后的第一个学期,各学校应尽快适应新形势,在搞清楚收集学生家长职务等信息的合法性、必要性和确保数据安全性之前,停止继续收集学生及家长个人信息,已经收集的,应及时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国家脱贫攻坚这些年通过大数据比对等方法能够解决精准扶贫的问题,建议各学校参考,不要再用家长学生老师逐级填报的方式收集敏感信息了,以免被别有用心的人盗走,危害校园安全。国家下大力气出台“双减”政策,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希望各学校能够“不忘初心”,做新时代下祖国的好园丁,呵护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