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作“塞上行”,放歌新时代|寻访范长江纪念亭

2021-09-25 17:50:09 来源:汉江网

视频来源:魏遵明

汉江网讯(通讯员 牛宪纲)三十年前,在“新塞上行”接受采访的人物中,有两位见过范长江。一位是额济纳旗政协副主席东德布,1936年,他年仅3岁,还不记事;一位是杜甫华老人。范长江横穿千里大漠戈壁,往定远营(现阿拉善左旗)然后取道银川,为他带路并当翻译的,正是三十岁的杜甫华。他们同行半月,相处融洽。杜老汉说:“老范人好,说话暖心。”

杜老汉问:“老范还好么?”我们告诉他,文革中,老范被坏人整死了。杜老汉再不言语,狠劲抽烟,神情黯然。但当时,我们并不清楚范长江的罹难地。

22日在车上,听魏遵明说起,我们才知道,范长江的罹难地,竟是距南阳并不算远的确山县瓦岗镇芦庄村,那里还建有范长江纪念亭。老魏是资深新闻人,行前做案头工作,对范长江深入了解,还特意在旧书网淘得一本《中国的西北角》。宋玉柱则随身携带了范长江的另一本名著《塞上行》。

这两本书来之不易。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开始了他的西北之行。他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西上,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抵达兰州。稍事休整又到敦煌、玉门、西宁,再北行至临河、五原、包头等地采访。《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此后,又连出七版,一时洛阳纸贵。

《塞上行》出版后,同样风行全国。当时,范长江才28岁,风华正茂。



驱车赶到确山县瓦岗镇芦庄村,已是23日下午两点,村委会二层小楼里,挨着敲门,却空无一人。正焦急,有位老汉路过。老汉名叫罗国喜,已过七旬。问起村干部,他说新建了村委会,让我们到那儿去看看。

新村委会还没起用,宽敞的院子里,有人在晾晒稻谷。问他大名,他爽朗地说:“易海,《易经》的易,大海的海。”说起范长江纪念亭,易海说得很仔细:向东,再往南拐,上一条土路,那儿有棵棠梨树。范长江罹难那年,易海十四岁,他见过范长江。易海说,每年清明节,芦庄村全体党员都会来到纪念亭,祭奠范长江,并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纪念亭坐西朝东,是座六角亭,六根雕龙石柱,亭中立有石碑,石碑右上方,是一行隶书小字:尊敬的范长江先生。中间是行书大字:我们永远怀念你。落款:确山县瓦岗镇芦庄村全体村民敬立。碑阴是八个大字:生为民族,英魂永存。建亭立碑的时间是2012年,距范长江罹难已过去42年。

纪念亭前,是那棵百年棠梨树,树干弯曲如弓,树冠笼罩着六角亭。树干弯曲的方向,正是范长江罹难处,那里曾是中国科学院“五七干校”的菜地和水井。纪念亭周围,是大片玉米地,远处,是逶迤的青山。我们采摘了青葙、商陆,用青葙花和商陆的红叶扎成花束、花环,敬献于碑前,并深深三鞠躬。

四野岑寂,心情沉郁。但凝神静思,能听见树叶的沙沙声,远处的鸟啼声,还有金铃子清脆的鸣叫。当我们正要离开时,一只白鹭从亭子上方翩然飞过。

(编辑:汪晓璐 审核:杨明阳)

编辑:汪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