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讯(全媒体记者 宋玉柱 魏遵明 特约记者 牛宪纲)9月24日,再次走进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即如今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我们的感觉还是两个字:惊讶。当年采访一拖时,有一个数字让我们惊讶:1990年,一拖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1.9亿元。那时,襄阳还没有哪家国企有这样的业绩。惊讶之余,我们发回一篇报道:《雄赳赳的“一拖”》。
而到了2020年,一拖的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92亿元。这个数字的背后,还有深远的背景:经过内部改制和技术升级,一拖的员工总数已从当年的5万余人精简为1万余人,产品已经从传统农机发展到“5G+智慧农机”。因而,两次惊讶,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拖的发展历程,堪称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发展史。1955年,中国一拖在河南洛阳破土动工。1958年7月20日,中国第一台履带拖拉机在一拖诞生。在随后的六十多年间,一拖累计向社会提供了340余万台拖拉机和270余万台动力机械。在缺少粮食的时代,“东方红”拖拉机完成了全国60%以上机耕地的耕作。进入新时代,一拖又为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忙碌的生产线
在一拖的农耕博物馆内,我们领略了该集团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坎坷。作为“共和国长子”,从白手起家到异军突起;从艰难探索到再度崛起并势不可挡,他们的经历,几乎与新中国成长经历相仿。
那年我们到一拖时,一拖办公室主任屠守岳对我们的行动不光吃惊,还拿他们的发展经历打比方:1981年之前,单一的产品结构、单一的销售渠道、单一的服务方式、保守的管理模式,以及“小而全”的组织形态,曾经让一拖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而中国农村分田到户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专一生产的大型农机突然失宠。1981年,东方红履带拖拉机从上年的2.45万台,一下跌至1.2万台,一拖也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此期间,他们组织20多个小分队,深入全国农村的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迫切需求,并于1982年开发出“东方红”小四轮拖拉机,当年就生产和销售14万台。作为一拖由计划走入市场的代表作,“东方红”小四轮拖拉机不但让一拖浴火涅槃,而且带领整个中国农机工业走出了低谷。屠主任认为,时代在发展,新闻传媒也应该不断创新。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必定是死路一条。看看如今的一拖,再看看如今的传媒,不得不佩服屠主任的远见。
这次到一拖,接待我们的是该集团新闻科科长陶建华,谈到一拖近年来的发展,他告诉我们,在中国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拖从内部机制到技术研发,都实现了转型升级。他们基于北斗系统,结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全电控驱动技术,将“卫导+惯导+激光雷达+相机”的高精度、多源组合导航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产品,成功研发出北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使传统功能相对单一的拖拉机,变身多功能农业机械。至此,一拖的拖拉机已经实现了从“耕地不用牛”到“耕地不用人”的划时代巨变,并成为当下美丽乡村的主力装备。

一拖生产的爆款“小四轮”
在洛阳工业园的“大拖公司”总装车间,我们看到了拖拉机生产的全过程:从第一道工序、第一个机械总成、第一个零配件装配开始,直到完成质量检测、拖拉机开下流水线,都在一个现代化的车间内完成。陶科长告诉我们:以前,一台拖拉机装配,从计划安排、工装准备、零配件准备,到正式进入生产线,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又必须经过生产调度、工序衔接、来回转运、下道工序工装配件准备等几十个环节。如今,这么多环节,都由一个智能化总装系统一管到底。
从老厂房到新建的工业园,我们如同穿行在一条时光隧道,既为共和国创业之初的满腔激情而心生喟叹,又为如今昂首进入制造业大国而欢欣鼓舞。
不忘初心,自强不息,使一拖不仅成为中国农机装备生产企业的领跑者,而且成了影响国际农机市场的重要力量。1959年10月12日,周恩来总理对一拖人说:“要记住,你们是中国第一啊!要出中国第一的人才,出中国第一的产品,创造中国第一的业绩!”
至今,这“三个第一“仍然是一拖人的核心价值观。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感召下,一拖已全面完成拖拉机无人驾驶系统的研发,他们的全系列拖拉机、收获机械产品均完成了自动驾驶、工况检测功能的验证,并已在新疆、黑龙江、湖北等多地推广。

新产品——无人驾驶拖拉机
他们的“超级拖拉机I号”,由无人驾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智能控制系统、中置电机及驱动系统、智能网联系统等五大核心系统构成,产品外观采用流线型仿生设计,通过电驱动底盘设计等技术,实现整车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及处理、机具控制、能量管理等功能,并实现恒耕深、恒牵引力等智能识别与控制功能。万亩农田,只需要三至四人指挥20台“超级拖拉机1号”,就能完成耕地、播种、洒水、打药、收割等全部作业。
这款拖拉机推出以后,国际业内人士评价:中国一拖,已经向世界定义了未来农业机械化。
(编辑:汪晓璐 审核: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