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朱婉春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说“都怪现在的网络技术太发达,孩子天天玩手机、平板,不和家人交流,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些,多好带”,把孩子的网瘾归罪于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便利,何罪之有。现实中,一些家长可以在自己的事业上“呼风唤雨”、小有成就,但在解决孩子网瘾问题上却不能游刃有余,归根打到底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之爱子实为天性之所然,但“爱”如果没有同理心,也会成为强加于对方的负担。孩子作为一个社会小单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给“爱”重新定义,对于父母以“爱”之名暴力处理孩子沉迷网络的做法,更会激起更大程度的反抗与叛逆。当今孩子们的虚拟社交和真实社交已悄然发生变化,作为家长需要走出认识误区,认识到网络素养是未来孩子们最重要的素养之一,适当的玩网络游戏是合理需求,不是玩物丧志,要学着尊重儿童的游戏权,用“度”的把控,在家庭教育中实现与网络游戏的和解共赢。
如何实现网络游戏的“度”,就需要家长与孩子之间达成共识,协商订立“公约”,每天约定使用手机的时长,帮助孩子养成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公约”不能仅仅包括网络游戏,要让公约成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粘合剂,就需要加深彼此的了解,倾听对方的心声,丰富“公约”内容。作为家长要多和孩子一起阅读、运动,闲暇时去电影院、博物馆游玩或者去餐厅享受美食,在家里一起打扫卫生、做顿饭,节假日一起外出旅游……这些活动都能带给孩子愉悦感、美感、成就感、冒险感和刺激感,孩子在现实中得到真切的满足后,就不会去寻找网络上那种虚拟的快乐。
“公约”的建立只是一个好的开始,如何实现“公约”边际效用的最大化,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其中父母的履责占主导。要理性对待孩子玩网络游戏,在“公约”签订之日起给孩子立好规矩,帮助孩子培养拿得起、放得下的自律意识。一纸“公约”寥寥数字,也可以成为改善亲子关系、重建家庭的天伦之乐的一剂良药。
(编辑:蒋琦威 审核: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