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陈松
9月30日上映的《长津湖》目前票房已过十亿,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让人看后有了真实的感觉,感觉英雄就在身边怒吼,战争就在耳边打响。这种感觉来源于当红演员的实力呈现,更重要的是影片中对我党历史的解读、对中国军魂刻画和对英烈精神的尊重,让人感到真实。
面对武装到牙齿,拥有最先进武器的美国部队,国家没有迟疑,迅速集结,沉着应对,充分体现了中国骨子里的不畏强暴精神。回顾我党的发展历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磨难,不屈不挠。无数革命先烈,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追求梦想。越是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征程,就越能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我党我军的一次次绝处逢生因为什么、革命胜利依靠什么。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不怕失败、披荆斩棘、奋勇前进,以坚强的信念、坚定的信仰和豪迈的气概,将一次次的失败蓄积为成长的力量,才撑起了百年大党的铮铮脊梁,铺下了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中华民族不是任人宰割的民族。不畏强权敢于亮剑是老祖宗流传在血脉中的精神。敬重传承下来的历史,才能理解历史文化中传承的精神,才能找到中国魂的密码,才能在作品中原汁原味展现历史。尊重历史,高度还原历史是影片的吸引人所在。
电影最大的泪点莫过于是对于中国军魂的刻画。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对军魂的理解是一个人敢于冲向数倍敌军的壮烈,是“我在阵地在”的承诺,是没有命令哪怕中弹也不能吭一声的纪律,是明知不敌也要冲上去的视死如归。“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真实刻画了建国初期不想打却不得不应战的无奈。“这场战斗我们不打,难道留给下一代来打”展现了人民子弟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冰雕连哪怕冻死也不挪动地方,展现了中国军人军令如山,令行禁止的作风。出征正是少年,一个个都是家里的宝宝,有血有肉的中国军人为什么不怕牺牲。记得一篇采访中,问冻掉四肢的志愿军老战士,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老人家说我最遗憾的是冲锋号响起的时候我没有爬起来,错过了总攻,为什么爬不起来?老人家在冰雪里爬了三天,手脚都冻坏了。我以我血荐轩辕,并不是为了做什么英雄,而是作为一个军人的责任。山河已无恙,请英烈们放心,虽然是通过影片了解了你们,但请你们相信,你们的坚持和守护,会随着文艺作品流传,你们的遗志我们会接力守护。
忘记历史传承是可怕的,作为文艺工作者,需要不断去挖掘历史,还原历史,将真实的历史事假展现出来,这样,才能有效遏制部分人蓄意对党和国家历史的错误解读,才能让娘炮风、美男风自行惭愧。男儿何不带吴钩,长津湖以电影展现了我党我军的不屈精神、亮剑勇气。书生指导员和伍万里的快速成长,冻硬的土豆和感恩节火鸡,单薄的棉衣和厚厚的美式军装,匮乏的武器和坦克飞机,精气神和钢铁长城的交锋。这些都让人有种降维打击的感觉。但是在影片中,志愿军以顽强的意志和精神回复了我们。哪有什么不可战胜之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先辈们凭着小米加步枪解放了全中国,凭着单薄的装备打赢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落后不可怕,怕的是没有超赶的勇气,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迷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精神需要传承,没有传承精神的国家就像人缺钙,后果是可怕的。作为和平年代的80、90或是00后,需要更多类似《长津湖》的优秀文艺作品来补充精神之钙。
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影片,让人对英烈精神情怀有了新的感悟,愿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让英雄精神通过更多的文艺作品永世流传。志愿军精神不灭,英雄传承不灭。
(编辑:蒋琦威 审核: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