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作“塞上行” | 红格尔图展“红”图

2021-10-14 08:46:43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讯(全媒体记者 宋玉柱 魏遵明  特约记者 牛宪纲)阔别三十年,重访红格尔图村,是10月10日上午,正遇大风天,气温零下3℃。碧空如洗,白云像马群,从头顶疾驰而过。一下车,寒风扑面,顿时周身凉透。刚进村委会大门,迎出一老汉,我们脱口喊道:“吴月旺!”老汉憨厚笑道:“你们还记得我呀?”

我们记得他——当时的村支书,他也记得我们。人,都老了,红格尔图村却焕然一新。

当年的村公所,是几间低矮的黄泥小屋,进门就上炕。1991年7月30日,我们夜宿红格尔图村,睡在热炕上,被跳蚤咬得够呛。而今却是白墙红瓦的平房,整洁的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里面有电脑,还有大屏幕液晶电视。吴月旺五年前已卸任,新支书叫吴月青,五十出头年龄,光头黑脸,地道的庄稼汉模样。新支书给我们介绍了村里的近况,他一口方言,不像老支书能说普通话,我们不懂的地方,由老支书翻译。

我们来的那一年,红格尔图行政村(包括大阳坡自然村)共1700人,8500亩耕地。现在的红格尔图,辖7个自然村,9个居民小组,有耕地10878亩,2545人,规模扩大了不少。记得那时,村里缺乏致富思路和规划,吴月旺无奈地说:“我们是靠山没山,靠水没水。”

其实村子是有资源的。这里曾是马铃薯“原原种”(指新育成品种的原始种子,繁育推广良种的基础种子)始耕田,也是察哈尔右翼后旗马铃薯著名品牌“后旗红”的发祥地,素有后旗“小粮仓”之美誉。红格尔图村还是革命老区,1936年11月,“打响绥东抗战第一枪”的红格尔图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毛泽东主席赞誉为“全国抗战之先声”。著名记者范长江亲赴阵地采访,写出《壮哉红格尔图》,报道抗日将士的英雄事迹。1997年和2016年,红格尔图战役遗址分别被命名为“旗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来又被评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基地。

如今的红格尔图村,集体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为避免农产品集中上市、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红格尔图村投资400余万元新建了3000吨马铃薯储藏窖。储藏窖对外出租,收益以分红的形式补贴村民。预计2021年,村委会集体经济纯收入可达20余万元,集体经济红利将惠及更多村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伊始,红格尔图村以抓好党建夯实脱贫根基,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思想引领、战斗堡垒作用。2019年,村里181户3599名贫困群众已全部顺利脱贫。

谈起红格尔图村的这些变化,吴月青、吴月旺新老支书异口同声地说:“多亏党的政策好。”

谈起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吴月青说,村委会将立足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厚重的革命历史背景,推动战役馆、党史馆、民俗馆的红色革命旅游项目的快速落地。

顶着呼啸的西北风,两位支书带领我们参观了村民新居、战役遗址和红格尔图村红色文化活动广场。旧时低矮寒碜的黄泥小屋,现在一间也没有了,村里一色的红砖瓦房,亮堂堂的玻璃窗。但有些房门锁着,很少见到年轻人。吴月青说,眼下致富门道比过去多,年轻人都打工去了。

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雨,战役遗址仅存一座土砖砌就的碉堡,而战壕已变成了浅沟。碉堡旁立起一面纪念墙,上面是红格尔图战役概述。

红色文化活动广场,则令人眼前一亮:一座造型新颖的白色石碑,上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四个红色大字:为国御侮。碑上是一面展开的红旗,金字书写着“红格尔图 1936”一组大字。广场两侧,是两组抗日战士的雕像。一路上,见到不少雕塑,无论体积和艺术水平都远胜这里。但站在蓝天下,大风中,红格尔图村红色文化活动广场上的纪念碑和雕塑,却让我们分外感动。

广场旁边有座青砖建筑,高高的脚手架上,几个砌工正在忙碌,老支书吴月旺说,这就是将来的战役馆、党史馆和民俗馆。等建成那天,一定欢迎我们再来参观。

(编辑:汪晓璐 审核:王雨婷)

编辑:汪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