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讯(全媒体记者宋玉柱 魏遵明 特约记者牛宪纲)北出代县到大同,有两条路,一是康庄大道二广高速,二是普通公路二淅线。10月7日,我们走的是后者,不为别的,只为范长江当年塞上行走过这条路;还有,在那高耸入云的雁门山上,有我们想要采访的人。

雁门山顶一览。左为老窑洞,右边院子为雁门关道班。
三十年前的7月19日,骄阳似火。那天傍晚7点,当我们推车行进22公里盘山公路,精疲力竭、又饥又渴地爬上峰高路险的雁门山顶太和岭时,不见我们想象的如五台山一样热闹的雁门雄关和景点商家,只有一户放蜂人家和一个“铁将军”把门的雁门关道班。

山顶远眺,可见上山的来路。
那天晚上,我们一开始是准备在挂着“便民道班”牌子的雁门关道班借食借宿的,不想道班工人趁着傍晚不热,在外干活一直没回来。在等他们的当儿,我们与放蜂人攀谈,得知这家人来自浙江温州,男主人叫周广仁,他从1982年开始,每年与妻子和徒弟等人,带着100余箱蜜蜂,随着花季的步伐,由南向北放蜂收蜜。虽然很辛苦,但收益还不错。那天周广仁不在,到大同办事去了。但34岁的女主人陈洪霞也豪爽,得知我们的情况,她真诚地邀请道:“我们这里有米饭,就在我们这里吃,然后就在我们这里睡,有床。”
在此地放蜂,他们住的是一顶军用大帐篷和路边据说是当年日军用石头搭建的窑洞。周广仁夫妇带着小儿子住帐篷,他们的外甥小王和徒弟小顾住窑洞。窑洞里支着一张王、顾睡的木板床——这床当晚归我们睡,还摆放着柴火炉、锅碗瓢盆,当作厨房。
当晚8点半,暮色苍茫时分,他们才忙完收蜜的活计,准备做晚饭。宪纲主动掌勺,玉柱摇着炉子的风叶,做了一大钵炒包菜、一大钵包菜鸡蛋汤、一大高压锅米饭,然后六个人就着一盏马灯昏暗的灯光,站立着、端着碗、围着菜,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晚饭后出窑洞透气,见不远处的道班有了灯光,立即过去采访。33岁的班长张二小热情地给我们介绍道班情况,讲述了他们工作和生活状况。他们5名工人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努力工作,保证了雁门关要道的畅通无阻,已经连续3年被代县公路段评为“先进道班”。
那次,我们写了《雁门关上养路人》一文,对他们作了报道。
此次再行此道,放蜂人家肯定是遇不见了,但养路人一定是要见见的。
还真是幸运,当我们驱车爬了记不清有多少胳膊弯般险峻盘山路,赶到雁门关道班大门口时,见两位身穿橘红色工作服的人正在锁院门准备开一辆小卡车离开。再晚到几十秒钟就要错过了。
这两人一个是副班长刘眉如,一个是田国平,他们正要到雁门山的北坡去巡路。听说我们是时隔30年再次来访的记者,他俩热情地把我们请进办公室,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这30年的变化。
其实,有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房舍增加了一排,并且装修整洁;通电了——当时是用汽车蓄电池点汽车灯泡照明;配工作用农用小卡车了——当时巡路是用小推车拉着工具走路;有固定电话了;有卫星电视看了;冬天室内有暖气了……

修缮一新的道班旧址。当年记者住过这里。
然而,这里的工作还是很艰苦的。仍然没通水,用水还是得到10公里外的山村去拉;虽然增加了两名工人,配了一辆农用小卡车,但养护公路里程从5公里增加到了13.32公里;这里海拔1800米,冬天气温低至零下二三十度,下雪多且大,而他们每天8小时的室外工作时间是必须保证的。“哦!昨天这里还下了两三个钟头的雨夹雪呢!”刘眉如感叹道。
但这条道路一直是我国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每天有五六千辆载重30吨的运煤车从这里通过。现在,距道班不远的雁门关又开发成景区,来此游玩的旅客很多,所以他们依然在这里坚守着,尽管很艰苦,收入很微薄——全班工人中最高的工资仅是1800元。
当年我们住过一夜的废弃窑洞,其实在1983年前还是雁门关道班工人们的宿舍。十多年前这两排窑洞被公路段重新修整,布置成了忻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公路局忻州分局艰苦奋斗教育基地、代县廉政教育基地。窑洞里的展板介绍了雁门关道班的历史沿革、先进事迹,展示着五任班长的照片,陈列着道班以前使用过的简陋工具、对道班宣传报道的各种报刊、道班和工人的奖牌、奖状等。


窑洞里的陈列品。
从这里,我们知道雁门关道班仅从2007年以来,就先后被全国总工会、交通运输部等国家部委授予“五一劳动奖状”“文明示范窗口”“模范道班”“工人先锋号”“模范职工小家”等全国性荣誉称号,获得的省市县级荣誉更是不计其数。原来,雁门关道班是一个全国先进集体呀!
先进的集体是由先进的个体创造和组成的。在窑洞里,我们还看到当年那晚与我们交谈的第三任班长张二小的照片。刘眉如说:“张二小还是我的连襟呢!他当了7年班长,在这里干了整整40年,去年刚退休。”从展板上还知道,刘眉如与他在此做内务工作的妻子纪兰弟二人,曾经被评为“最美忻州人”;2016年,刘眉如当选为忻州市人大代表;2019年,忻州广电对“时代楷模”刘眉如夫妇进行了专题报道。
57岁的田国平已经在雁门关道班工作了41年,他指着第二任班长田补成的照片告诉我们:“这是我的父亲,他在这里当了8年班长,干了一辈子,去年刚刚去世……”

刘眉如(左)、田国平在报社活动旗帜上签名留念。
正是因为有田补成、张二小、刘眉如、田国平这些养路人在雁门关的坚守,这条交通要道才得以数十年保持安全畅通。他们这些雁门关的坚守者,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人。因此,我们请刘眉如、田国平在我们的活动旗帜上,签上了他们的大名,留作纪念。他们的字,强劲有力。
(编辑:黄文君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