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余力
近段时间,随着《兰心大剧院》《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等电影作品的热映,观众们对巩俐、吴京、胡军、章子怡等“戏骨”级演员的演技和专业素养予以热议,侧面反映出一个演员真正的艺术生命力不仅仅是在作品中,更是在观众的口碑里延续升华。
文艺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记录和再现,包括演员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也是时代风貌的引领者。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引人瞩目的“硬核”成绩,无不让人感受到中国电影的强大潜力。怎样通过电影坚定文化自信,体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进而更好、更全面地在世界面前展现14亿中国人的生活历程,这应当是文艺界特别是电影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致力于作品质量、创作深度以及思想内涵。电影不是论文,也不是新闻,不是什么内容都能拍成电影,如何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架构、戏剧冲突设置等要素来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是电影创作的永恒命题。在互联网时代,观众的审美思维、审美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小切口小人物的故事、主旋律正能量的情节之所以能有较大的影响力,一方面是演员精湛演技对人物形象的丰富刻画,另一方面也是创作者通过高质量的话题设置有效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让每个故事都有属于它的亮点和动情点,达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效果。
其次,演技是演员的立足之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演技需要演员在实践中不断精进,也是一门应该终身学习的课程和讲究科学训练的职业,因为演员是心灵的工程师,塑造的是人心和世道,如果没有好的演技作为支撑,那就是对观众的敷衍与糊弄,有悖于艺术生产规律,最终在电影这条路上只会是昙花一现甚至落个没有艺德的名声。所以,演员应该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高尚的艺术品质为追求。
最后,加大对青年电影人才的培养力度。中国电影从“舶来品”摸索起步到如今崛起奋进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电影人辛勤耕耘的身影,时代的更迭需要我们站在电影工业强国建设与探索艺术多样性的双重立场上,将专家资源、专业支持、资金投入、展映平台等多方力量汇聚到青年电影人才培养上来,为更多青年电影人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他们以勇往直前、创意蓬勃之势,努力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电影强国的征程已经开启,我们应该挖掘更多故事,表现我们的时代,记录我们的点滴,让中国电影在交流对话和文化传播中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