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张志克
近期,一名自称达到保研标准的大四学生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其列出的一名北大数学学院博导硕士毕业于地方院校,这名学生据此称“招的老师水平不如深圳中学”、“希望北大能整顿下师资”等。这也让围绕着“第一学历”的激辩在舆论场上延宕。
求职道路上,确实存在“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等现象,通过设定学历条件,直接筛掉非名校毕业求职者,学历门槛成为拦路虎。若两位求职者学历相当,则视第一学历而定。其实,这种现象在研究生入学复试阶段已显端倪,部分高校招录硕博优先倾斜本校生源的同时,往往将剩下的有限入学资格放给第一学历好的本科毕业生。
“第一学历”光鲜不代表就一定优秀。高考分数只能代表学生在高考选拔中的水平,高考所测评的也主要是通识性的基础知识,经过大学期间的打磨,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素养、未来定位逐步清晰,这也是一个逐渐选择分化的过程。步入职场后,“第一学历”也仅能起到“敲门砖”和“入场券”作用,真正有所建树者很大程度上是持之以恒职业积累、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安心工作、专注本职、痴迷岗位的求职者。数据显示,国内近千名青年企业家,只有10%毕业于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80%均毕业于国内普通的大中专本科院校;其余10%的青年企业家,学历从小学到高中不等。
科举时代,官员讲究学历出身,以举人身份出将入相的少之又少,但也不乏治国奇才。如明朝清官海瑞、清朝“中兴名臣”左宗棠都以举人入仕,不过他们的确属于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异数。即便高中进士,也不必然就能官运亨通。1829年(道光九年),龚自珍经过第六次会试,终于考中进士。在殿试对策中撰《御试安边抚远疏》,发维新改良之先声,大有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气魄,无奈主持殿试的曹振镛以“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将龚自珍置于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仕途受阻。在呼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振聋发聩之后,也仅剩下“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的无奈与恬淡。创“信、达、雅”翻译三原则,编译《天演论》的严复,屡试不第,废科举后才被赐予“文科进士出身”。
客观而言,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的大前提下,用人单位已经面临着招工难、员工跳槽频繁等现状。人力资源供不应需的“卖方市场”呼之欲出,再人为设置门槛、抬高选人标尺必然会被市场淘汰。相反,普通高校毕业生在被社会“毒打”、职场“摔打”、现实“敲打”后,还能集聚着c位出道的力量,这份勇气、这份执着本身就难能可贵。
未来可期,在就业公平理念指引下,提升学历含金量、毕业生质量,让学历回归学习经历证明的本真,给予培养大国工匠的职业教育应有的重视,三套组合拳下,“第一学历”这一求职道路上的拦路虎一定会退避三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