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王雪颖
《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4岁,其中50岁以上占比26.4%,农民工群体养老问题已不容忽视。大龄农民工由于身体、年龄原因无法继续进城务工,而此时选择留在城市养老还是返回农村养老成为一个难题。
大龄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务工,享受着城市丰富的医疗资源,习惯了城市便捷的生活方式,但如果选择在城市养老,经济上则无法给予足够支持;而如果回到农村养老,生活上则会面临诸多不适。“适应不了农村,住不起城市”是无数大龄农民工群体在养老问题上的真实写照。在此情形下,小县城成为部分农民工群体理想的养老环境,“保留户籍,两地养老”成为不少农民工养老的最佳选择。小县城具有较便利的生活方式,且生活成本远远低于大城市,更保留一些熟人社区的属性特征,大龄农民工群体也能较快适应,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龄农民工何处养老的困境。
但是,养老问题不仅仅是地域选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养老的问题。无论何处养老,都应有舒适宜居的养老环境,养老质量才是养老问题的关键。大龄农民工一生都在为家庭奔波,为子女操劳,毕生积蓄用以子女结婚买房,等到老之将至,已无任何储蓄,且无退休工资,抵御风险的能力极低。高龄农民工更多依赖于家庭养老,子女赡养仍然是主要、理想的养老方式,而城市吸力使得农民工子女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大龄农民工群体的养老质量难以保证。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如何使得农民工群体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需要多方助力。政府需要完善参保政策,推动农村养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适当提高养老金待遇,调动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对于有意向在城市养老的高龄农民工,要实施优惠的购房政策,使高龄农民工老有所居。社会需要大力弘扬孝道文化,鼓励农村青年积极赡养老人,保障老人基本生活的同时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农村和城镇要逐步推广养老院,完善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在收费合理的基础上提供贴心暖心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要推进城镇化建设,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农民工青年返乡就业创业,为大龄农民工老有所养提供保障。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满足农民工群体养老需求,妥善解决养老难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民生福祉,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大龄农民工都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