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付云
“3、2、1,点火,发射……”伴随着一声巨响,我国神舟十三号飞船于10月16日凌晨零点二十三分成功发射。三位航天英雄勇担重任,扬帆起航,逐梦星辰大海,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接续奋斗,彰显出高尚的爱国敬业、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人文情怀和拼搏意识。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领会,深入学习,读懂“载人航天精神”这首英雄史诗,汲取奋进力量,继往开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矢志奋斗,砥砺前行,谱写新时代强国路上有你有我的青春乐章。
坚守“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为国初心。对于航天人来说,祖国的需要就是人生的选择。航天人始终以献身航天、科技报国为己任,把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中。在他们当中,有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有耄耋之年依然坚守航天第一线的孙家栋、有潜心钻研技术,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技术带头人罗健夫、有置生死于度外,两次冲进残存剧毒燃料的火箭贮箱排除故障、最后壮烈牺牲的技术工人魏文举。正是这样一批人前赴后继,坚守为国初心,舍小家为大国,用生命诠释着爱国精神。如今,“以国为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已成为载人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成为每一位航天人的行动标尺。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他们为榜样,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将为国为民的初心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心,奋斗终生,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时代答卷。
永葆“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战斗姿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自然环境恶劣的驻训场;白手起家、晚他国30多年起步,需要持续数十年的昼夜攻关;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在与外界隔绝的狭小空间,独自一人72小时不休息的抗疲劳抗寂寞训练……然而,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咬紧牙关,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一次次向“生命禁区”勇敢逆行。正是因为他们的执着与坚持,才铸就了今天航空航天路上“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丰功伟绩。历史催人奋进,新的征程路上,传承优良传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狂风暴雨”前攻坚克难,勇于挑战,敢于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笃定前行,用智慧与力量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美丽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弘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创新精神。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之所以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根据国情和国力,自主发展航天事业,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需求。当今世界,核心技术、高端科技已经成为“国之利器”,谁能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谁就能赢得长远发展的巨大优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航天人“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为科技强国建设奋发图强、勇敢前进,逐梦更高更远的“星辰大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学思践悟“载人航天精神”,以兴邦为己任,不负时代韶华。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各尽其责、各尽所能,苦干实干,14亿多中国人就定能激荡出无往不至、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航船就一定能行稳致远、破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