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韩元元
10月11日,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西安开幕,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开展。从2014年开始,网络安全宣传周已经举办7次,广大网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态势不断向好。
如今,网络已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合,尤其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为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为了让程序提供更好的服务,就必须上传个人信息,智能手机里的各种APP在悄无声息地收集着我们的运动轨迹、搜索内容、购物记录,甚至通讯录和相册都可能被非法读取,更有一些非法APP对手机麦克风和摄像头实施监听。系统不仅采集着个人基本信息,还能运用大数据和算法推断出个人经济收入、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兴趣爱好、选择偏好,甚至是性格特点,可以说系统比我们还了解自己,每个人仿佛都在网络里“裸奔”。
世界正快速奔向“大数据”时代、智能时代,没有数据上传,算法就好比没有原材料的工厂;没有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就无法实现;没有数据共享,生产力就很难提高。在数据高速流动、高度共享下,网络安全就越来越重要,数据怎么采集、怎么管理、怎么使用、怎么保护不仅涉及个人隐私安全,更关乎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大局。信息失窃、隐私泄露、恶意攻击、系统劫持等网络安全事件屡屡发生,新型网络诈骗手段层次不穷,让全球经济遭受重大损失。据美国投资咨询机构Cybersecurity Ventures预测,2021年全球因网络犯罪导致的损失预计高达6万亿美元。
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全国网民已超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2020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的38.6%,并保持9.7%的增长速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一样诞生,数字经济不仅成为疫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增加就业机会,惠及民生上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据今年9月29日在杭州举行的“十四五”数字经济战略与发展研讨会上发布的信息显示,数字经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和激活效应仍将大于消减效应,全国数字化人才缺口依然在持续放大,2020年仅“微信生态”衍生的就业机会就有3684万个,同比增长24%。
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良好的网络安全环境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颁布实施,2021年,《数字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出台,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下一步要加快网络安全技术的创新,提升安全服务能力,加强保护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风险管控、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数据备份等管理机制,并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治理行业乱象,织密织牢网络安全防线,保护数字经济稳定发展,为疫后经济复苏增添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