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陈月林
日前,湖北经济“三季报”公布:截至9月底,湖北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00万。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新登记企业中,科研和技术服务,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类企业数量跻身前五。这串数字释放出强烈的信号,科技创新主体正潮涌湖北。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应当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今年6月,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湖北正湖北正深度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
科技创新是一项时间任务紧、资金消耗量大、人才需求急迫的关键工作,让科技创新主体看到“活下去、活得好、强起来”的前景,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科技创新主体“活下去”,离不开政策的经济指挥棒作用。对于大部分创新型企业来说,科研成果孵化完成之前,要兼顾时间成本的压力,需用金融“活水”浇灌创业梦想,但大量市场主体是暂时性困难,需要政府协调各方压降企业各类成本。为解决湖北省中小企业银企信息不对称、融资便利性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湖北省政府安排全省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平台“鄂融通”建设,今年政府报告也给予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的减税支持,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的政策、。不仅是减税降费,加大给项目管理放权,给科技人员减负,给人才流动清障的力度是企业“站起来”的第一步,给创新主体公平的竞争环境,允许尝试新的模式、新的业态,法无禁止皆可为,以“松绑”来鼓励创新主体“自由发展”。
科技创新主体“活得好”,需要优化营商环境来“锦上添花”。社会需要一定数量的创新主体,但更需要高质量科技自立自强。一方面,要以政府部门“辛苦指数”减少创新主体的“痛苦指数”,聚焦创新创业群体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高效办事,服务好不好,企业最知道。今年,湖北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推进“一事联办”“一网通办”“跨区域通办”向更多环节拓展,武汉“一业一证”改革全面推开,襄阳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等21个事项“无申请兑现”改革,宜昌创新推出“六证同发”,将项目开工所需的6个审批事项合并办理,实现“立项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另一方面,真正营造市场化法治化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坚决打击商标恶意注册、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为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了集中治理电商平台商户违法开展专利代理行为的“蓝天行动”,为艰辛创新的市场主体优化出一片清朗的发展环境。
科技创新主体“强起来”,需要搭建企业群聚的平台。一方面,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共进局面。武汉在以5G为支撑和引领的“光芯屏端网”数字经济领域已经抢占了先机,而武大、华科等重点高校又带来了良好的科研生态效应和大批科研从业者,产业聚拢势不可挡,光谷联通周边5城,阿里巴巴华中总部、小米第二总部、华为长江鲲鹏、浪潮华中总部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形成了九大科学装置、九大创新中心、两大万亿产业集群的科创大走廊;紧扣“创新”,首批7家湖北实验室、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另一方面,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据不完全统计,仅武汉一座城,就汇聚了92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73名两院院士、101家国家级科研机构、13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由此可见,青年大学生创业群体广大、科研成果转换能力巨大、小规模的创业公司庞大,形成群聚效益的潜力也无限大。
“留得青山”在高质量科技自立自强目标下需要迫切更新为“青山常在”,这片青山是庞大的科技创新主体、是充满活力的市场,也是不断利好的政策机遇,在已有存量下开拓新局,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优化创业的环境,厚植创新的沃土,全面吸纳各方面创新人才,让“青山”连片,汇聚成磅礴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