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化措施保障“菜篮子”稳稳落地

2021-11-02 16:32:24 来源:

汉江网评论员 陈松

10月26日,经济日报以《“菜比肉贵”到底是为什么》为题,对近一段时间疯狂上涨的菜价做出了思考。客观地说,时令蔬菜的价格上涨是因为天气等多种原因造成。但是菜价过高,不能单纯强调天气原因,更不能甩锅资本作祟。让菜价平稳落地,考验的是政府部门的应变能力。只有秉承“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从细处着手,建立保障联动机制,辅以正面的舆论引导,才能确保网上网下菜价安全落地。

一粥一饭总关情,菜价再小,也是关系千万群众生活的大事。抑制菜价增长过快,需要树立一盘棋的思维,以制度稳定菜价,以机制保障菜价,以充足的货源保障群众需求。建议各地将蔬菜储备纳入生活物资预警机制,定期将本地蔬菜流通情况、每日采购数量和存量做成“明白账”“清楚账”,以便通盘考虑。要筛选一批数量充足,菜品新鲜和信誉度高的农业合作社,由政府出面,每年签订采购及应急供给协议,保证当出现菜价过快上涨时可以有充足的货源保障。同时依托成熟的农业合作社,一对一为重点城市,重点地区的蔬菜定期供给量。以原产地采购加直销模式,打通农户与销售企业最后一公里,让菜价下降的同时确保农户增收。相关部门还可以开辟一批永久蔬菜运输绿色通道,对运输蔬菜等物资的大型车辆在货运费用进行减免,在物流运输上简化通行手续。通过加快蔬菜运输速度,增加蔬菜供给量,减免运输成本,稳住菜价。菜价危机折射出地方保障方面的短板,但危机也最能体现一级政府的担当。政府部门只有用好绣花针细功夫,才能将菜价危机变成补足供给短板的好事。

近期,随着菜价上涨,网上各种言论也传的沸沸扬扬,许多网友都在指责菜价上涨是不良资本囤积蔬菜或是中间商在赚取差价。作为新鲜时令蔬菜,对于存储运输都有严格要求。见天黄、隔夜蔫是时令蔬菜的共性。试问下这类蔬菜怎么囤积?危机面前,总有别有用心的人“借机生事”。面对这类负面苗头,需要媒体发挥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对不良风向进行引导,对错误舆论进行反制。要以政府网站、官方媒体或是官方两微一端为主阵地,携手物价、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各地运输成本、物价构成进行分析解读,对本地区各类生活物资储备情况进行公示。必要时可以安排记者,走访连线菜市场、便利店和超市的物资储备情况和销售价格,借鉴疫情期间做法,对各大超市物品价格进行定期公示。以数据消除恐慌,以事实击碎谣言。还需要携手网络监管部门,通过发布会专访等形式,对网络个别臆想言论进行辟谣拨正。事实胜过雄辩,只要让群众明白知晓本地区菜价情况,蔬菜储备数量,才能让群众放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菜价上涨不怕,就怕不明事理的错误言论带偏了群众关切,引起群体性恐慌。相信只要政府和媒体携手用好绣花功夫,水磨手段,以细致的工作,以详实的数据进行网上网下化解,菜价一定降得下。

编辑:黄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