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三个锦囊”,深耕乡村人才振兴沃土

2021-11-02 16:33:03 来源:

汉江网评论员 付云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相继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文章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才强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这三个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可见其意义之重大、深远。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叠加交织,中国正处于全面迈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民族要复兴,全民共富裕,乡村必振兴。人才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必须牢牢把握“人才”这把金钥匙,用好引、育、留“三个锦囊”,如此方能筑牢基石,助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开放引才,打造人才“蓄水池”。突破乡村人才资源匮乏的瓶颈,首先要在“引才”上下功夫,打好情感、政策“组合拳”,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拓宽引才渠道,打造人才“蓄水池”。一方面,巧用情感聚才。以乡土乡音为桥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通过致在外求学游子的“一封家书”,激发他们的爱乡、哺乡之情,点燃报效桑梓的热忱,实现“人才回流”。另一方面,坚持政策招才。放开放宽人才引进条件,转变唯学历的选才思维,引导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各类人士向农村基层流动。明确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对于紧缺型高层次人才简化录用程序,畅通绿色通道;对于农业技术、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等技术型人才适当降低学历,年龄门槛,提供更多干事创业机会,切实保障资金、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优秀人才赴基层就业创业。

强化育才,搭建人才“练兵场”。对于满怀激情投身基层的青年人才来说,如何快速适应乡村环境是他们面临的第一道关卡。对于本土人才而言,如何发挥自身专业,成为领域“排头兵”,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党组)探索分层次、立体化、可持续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群体打造专属“练兵场”,开展“订单化”培育。一方面,要顺应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智能农业的发展潮流,依托产业园、种养殖基地等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打造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选调生、年轻干部的乡土实践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岗位大练兵”“技能擂台赛”等活动提高其基层实践能力,让党员干部真正走进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乡土大地,用行动践行为民之心,真正做到让愿担当肯干事的人才有机会,敢担当会做事的人才有舞台,能担当善成事的人才有掌声。

服务留才,建设人才“暖家园”。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想让“凤凰”留得住,重点就是要让“梧桐树”枝繁叶茂,既有合适肥沃的土壤,又有充足的阳光雨露滋养,打造“凤凰”栖居的“温暖家园”。要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构筑起涵盖工资、医疗、住房、教育、保险、养老等方面的后勤保障网络,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人文关怀,切实帮助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生活问题。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对于优秀项目给予贴息贷款、专项奖等优惠政策和资助,充分调动人才的创新活力。畅通人才晋升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考核体系,让优秀人才“上得去”“能出彩”。此外,还要通过媒体大力宣扬乡村人才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善待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强乡村人才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让他们来得放心、留得安心、干得舒心。

功以才成,业以才广。新的赶考路上,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走好人才振兴关键一步,在引才、育才、爱才上下足硬功夫,汇聚乡村人才振兴的磅礴力量,推动人才在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中建功立业,展现自我价值,成就辉煌人生,唱响新时代乡村振兴奋进曲。

编辑:黄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