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叶云
近日,河北某地一名领导干部用“滚”字回复群众短信的事件频上热搜,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甚至负面影响。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公职人员,面对人民群众的问询和诉求,竟用一种粗暴粗俗的方式回应,不仅违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损害了人民利益、疏远了干群关系、影响了党政形象。
当前,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这名干部的言行举止显然与活动要求背道而驰,虽然该领导干部最终落得停职检查的处理结果,但是在党中央持续整顿干部队伍作风、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高压态势下,依然有部分党员干部无视党纪法规“顶风作案”,暴露出他们在面对人民、服务群众中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才会有权任性、肆意妄为。
保持敬畏之心,基础在于坚定理想信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理想信念是支撑我们向着正确方向前进和成长的坚实根基,理想信念不坚定会导致基础不牢、根基不实,走得越远、爬得越高就越会偏离服务为民的初心和使命,最终导致房塌树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只是一句嘴上的口号,喊得响亮、唱得动听,关键要铭记于心、践实于行。通过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了解人民群众在我国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等方方面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和强大力量,强化人民群众是我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深刻认识,自觉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克服官本位思想,站稳群众立场、树牢服务意识,争做人民的好公仆。
保持敬畏之心,关键在于接受群众监督。没有不受监督的权力,也没有法纪之外的“特殊群体”。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同样也是党员干部规范用权、依法行政的受益者、监督者。保持敬畏之心,要始终坚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信息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是“朝阳群众”,“互联网的记忆”能够让一切滥用职权、违法乱纪的现象无处遁形;要不断健全群众主动参与的监督、反馈、审查、处理的闭环管理机制,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监督用权、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热情度,切实维护自身权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保持敬畏之心,重点在于健全长效机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强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接力赛,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不能有任何的懈怠、侥幸和放弃心理。要持续关注党员干部思想变化和作风动态,不断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细化、完善和更新,保持制度规矩的长期性、长效性,始终做到利剑常悬、压力常在,制度常新、作风常严,倒逼党员干部铭记为民初心,牢记服务宗旨;同时要坚持民生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一竿子插到底,常态化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广泛调研,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基层诉求,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急难愁盼等问题,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彻底打通“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作为人民公仆,只有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敬畏党纪,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至,才能将为民着想作为第一导向、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画出党群干群关系的“最大同心圆”。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