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究竟熟的是什么?

2021-11-03 18:02:51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郭世新

会员享受优惠,这不足为奇。但来自浙江的胡女士却发现,自己在享受会员价后竟然比别的旅客多花了一倍的价格。为此,胡女士认为携程采集了自己的非必要个人信息进行“杀熟”,怒将其告上了法庭。无独有偶,在复旦大学“手机打车软件打车”调研中发现,老用户打车费一般比新用户贵。“杀熟”成为了平台的致富经,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会员享受尊“贵”价格、老用户体验“超”值消费形成一种常态,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大数据“杀熟”,熟的是有利可图。商业上有种“二八”法则的说法,即20%的客户创造80%的价值,熟客无疑是商家手里的“摇钱树”。从传统商业模式上来讲,熟客需要商家要花大力气维护,往往通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拉近客户的感情,从而促进消费,获取更大利益。可是大数据为什么反而却要杀“熟”呢?因为在互联网中,这种模式发生了变化,已不仅仅是商家和消费者两者关系了,还有“中间商”,这就是平台,而平台获利的最大依仗就是信息,所以越是“熟客”,平台收集的信息越多,自然宰起来越是“手起刀落”。从大量案例中发现,很多平台在运营中并没有尽到如实告知消费者对标的实际价值的义务,也未践行“为客户真诚服务”的承诺。更有甚者,利用法律漏洞,以市场经济“差异性定价”为名行价格欺诈之实,以此谋求不义之财。

大数据杀“熟”,熟的是信息不对等。说到底,这是平台对消费者信息太“熟”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等造成的。而这种不对等几乎是注定的:消费者使用互联网,就必然会有信息的产生,而信息最终都被互联网平台收集,这就造就了平台成为信息的掌有者。在手机打车调研中还发现,打车软件不仅“杀熟”,而且可以知道用户使用的手机型号,让手机越贵的用户越容易被更贵车型接单。这意味着平台的信息收集不仅限于被动接受,更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主动索取信息。此外,网友曾多次爆料,微信、QQ、淘宝等APP在用户未主动激活的情况下频繁读取相册,每次可长达40秒至1分钟,美团APP每隔5分钟、连续24小时对用户进行定位......APP普遍存在的强制索权、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等现象使得这一领域成为个人信息安全遭威胁的重灾区。

要抵抗大数据杀“熟”,我们自然也要有所“熟”。如何做好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呢?有效地规范互联网平台、为海量个人信息配备一把“专门锁”成为了其中的关键。令人振奋的是,在11月1日即将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或是将收集的个人图像和身份识别信息用于维护公共安全外的目的的,都要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根据该法第66条规定,在违法情形严重时,企业将面临的顶格罚款额度为5000万元或上一年度营业额的5%。所以,我们一定要“熟”知,信息不是平台的资产,它的使用权应该由用户自己所掌握,平台作为数据的受益方,更是有责任和义务对用户的信息负责,妥善储存、保管并合法地使用。如果平台侵害用户利益,请勇敢地站出来,熟练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