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首席记者 严俊杰 通讯员 王金路 丁雨欣
岘山脚下,汉水之滨,昔日的黄土岗孕育出了澎湃的发展动力。
2017年4月1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正式挂牌,一块新的“试验田”为襄阳发展提供了新的引擎。
绽放创新之花,结出务实之果。4年来,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不断聚集资源要素,加快改革攻坚的步伐,圆满完成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神圣使命。
挂牌以来,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承担的160项改革试验任务实施率已达100%、完成率92.5%。累计总结形成305项改革创新经验案例,其中8项在国家层面推广,60项在省级层面推广。
实干之地,就是兴业宝地。目前,襄阳自贸片区市场主体达到9033家,比挂牌前新增7440家,共引进项目170个,总投资878.1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3个,总投资21.31亿元。
凭借一往无前、先行先试的勇气,依靠激情满怀、拼搏赶超的锐气,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将继续推进投资便利化,栽好梧桐树,引来更多“金凤凰”。
加快要素资源聚集,营造更优营商环境
2020年11月,正值香菇上市旺季,襄阳睿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伍贤波忙着在各地收购香菇。这家2019年9月在襄阳自贸片区成立的新企业,主营香菇、木耳加工出口业务。可公司刚开业就遇到疫情,由于资金压力大,该公司濒临倒闭。
得知这一情况后,襄阳财智服务联盟利用该公司在财智服务平台上的财税数据,帮助其从农业银行自贸片区支行获得了100万元无抵押、无担保普惠贷款,并协助他们办理出口退税100多万元。这200多万元为襄阳睿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入发展活力,很快“满血复活”。
“2020年订单多、资金充足、物流通道畅通。”伍贤波表示,该公司2020年收入突破了2000万美元。
财智服务联盟由市财政局、襄阳自贸片区引进,平台与55家财税服务机构进行数据对接,实现了“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企业享受平台服务后,外贸综合物流成本可降低20%,基础财税人工成本可节约80%。目前,襄阳已有3.8万家中小微企业因此受益。
财智服务联盟给金融活水安上了数据开关,金融活水为出口企业赋能,注入活力。
据市自贸办主任林申介绍,在人行襄阳中支、襄阳银保监分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等大力支持下,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已有14家银行业分支机构、3家保险业分支机构、11只股权投资基金及3家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先后推出“纳税贷”“税贷通”“云税贷”等10余项无需抵押的信贷产品,组织银行利用海外直贷、信用互换和贸易融资等方式引入约1.5亿美元外汇资金。着力打造再贴现示范区,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再贴现数额已达8.5亿元,约占全市总量的46%。
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面对机遇,各行各业摩拳擦掌,纷纷在新时代梦想的道路上先行先试,和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一起闯出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在科技服务方面,成立襄阳自贸片区知识产权维权和技术转移工作站,全省首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襄阳)基地”在襄阳自贸片区挂牌,英诺迪克北欧创新科技服务平台在襄阳自贸片区落户,发布路演创新项目123个,打通了“自贸区+境外招商+科技创新”的新通道。
在产业服务方面,推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东风通信合作,在全国率先建成汽车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节点;依托达安汽车检测中心,建成华中地区第一家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国家首批自动驾驶测试基地,东风智能网联汽车试车场暨智能网联汽车小镇加快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亚洲功能最全的汽车试验场。
在法治服务方面,成立襄阳自贸片区公共法律服务港,设立片区新型法律服务综合超市,组建片区优化营商环境园区法律服务团,为片区市场主体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
同心逐梦,携手向前,襄阳片区,未来可期。
突破制度藩篱掣肘,打造便捷投资渠道
2020年5月13日,襄阳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襄阳正大农业)正式落户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这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实施后,首个落户襄阳自贸片区的外资企业。
据市招商局境外招商科负责人表示,襄阳正大农业选择落户襄阳自贸片区,将充分享受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对襄阳正大农业来讲,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襄阳正大农业将进一步带动正大集团在襄阳布局实施一批优质项目,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有效引领带动襄阳农业转型升级。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聚焦水电气供应服务改革、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为推动投资项目快速落地,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大胆试、大胆闯,不断突破制度的藩篱,为投资便利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020年7月23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襄阳片区总体指数居内陆地级市片区第一位。
改革,绝不止步于此;创新,永不停步。今年1月15日,襄阳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
襄阳自贸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孔令波表示,“襄阳综合保税区”是一个价值连城的扩大开放的平台,可进一步完善我市口岸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吸引跨国及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入驻,显著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建成汉江流域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自成立以后,襄阳自贸片区全力构建“平台+通道”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持续扩宽了对外开放通道,推动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襄阳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加工区项目(一期)10万平方米厂房已完工;加工贸易企业数增加到56家;一线进出口货值累计达到6.2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29位。同时,外向物流大通道已形成了“一江四线八达”格局。市商务局出台了《襄阳市外向物流大通道建设专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系统支持、系统布局、系统推进通道建设。
截至目前,襄阳自贸片区拥有国际货运班列9条;刘岗货场改扩建项目于2020年7月份启动,目前已竣工验收;与深圳盐田港合作建设汉江港项目,将共同建设4个港区,打造汉江航运中心。此外,襄阳机场已实现国际货运飞机直航;T2国际航站楼工程在加快推进,为我市开通国际客运包机、申报一类航空口岸打好基础。
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参与国际竞争合作
新年伊始,湖北桑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桑牧生物)在襄阳自贸片区成功办理了《企业境外投资证书》,这也是襄阳自贸片区办理的第一张企业境外投资备案证书。
据了解,桑牧生物成立于2018年,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要从事生物制药、兽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中药材种植与经营、生产、加工等。2021年1月,市商务局根据自贸区相关管理办法,指导襄阳自贸片区就地为其办理了企业境外投资备案,在几内亚投资50万美元设立吉穗(几内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农业种植基地的建设和农产品加工等。
近年来,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辖区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快。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追日电气生产的集装箱式充电堆,2019年3月一次性通过丹麦电力公司PTA的严格审核,助力丹麦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凭借自主研发的核心充电技术和产品,追日电气的产品畅销冰岛、芬兰和瑞典,为整个北欧地区的绿色公共交通系统打开了新的局面。
2020年1月,金鹰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成功中标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速铁路项目6台JW-4G接触网作业车,这是该公司首次成批中标“一带一路”高铁建设项目,开启了“走出去”战略新篇章。
更早之前,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蓄电池有限公司,推动年产200万KVAH起动铅酸蓄电池和年回收处理5万吨废旧蓄电池项目;湖北新火炬科技有限公司在泰国设立分公司,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
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则把触角伸向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地,快速推动PARCO模块化项目、NRL常减压改造项目、镍钴项目、德信钢铁有限公司年产350万吨钢铁项目、华越镍钴项目、硝基诺化肥项目等。“要不断开辟对外合作新空间,紧盯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鼓励和支持更多优秀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3月2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郄英才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鼓励和支持更多优秀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我市企业和装备、技术、品牌、服务、标准“走出去”。
立足汉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正在激活更大的市场正能量,带来更多的发展新机遇。
外向物流大通道已形成“一江四线八达”格局。襄阳至宁波铁海联运及襄欧班列运营较好,实现常态化运营;正在着力稳固现有襄阳—上海铁海联运通道。
2020年1月,我市被纳入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范围,当年12月18日完成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第一单”。截至去年底,我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已完成30单。
跨境电商产业园招商有序推进,已洽谈意向入驻企业37家,签订入园协议15家。目前,我市正以湖北骧飞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为市场主体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首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货物已经出清,正在筹备第二批货物入区。
骐骥常怀千里道,骏马奔跃万重山。
与汉水和谐共舞,和世界同频共振,不断发展壮大的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正抢抓时机,成为时代进步洪流中最耀眼的那个弄潮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