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病、空调病、热射病、横纹肌溶解症…… 高温天气,这些疾病要当心

2021-08-02 10:50:45 来源:襄阳晚报人阅读

资料图片

□通讯员龚波 陈文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高温天气,吹空调、喝冷饮、吃冰西瓜等成为人们消暑的标配。然而,这些方式虽一时消了暑,却也埋下了不少健康隐患。

吃冰箱里的隔夜食物引起腹泻

近日,25岁的小王晚上加完班感觉天气炎热,就从冰箱里抱出前一天吃剩下的半个西瓜,大口吃了起来。然而,吃完后没过多久,小王就觉得肚子一阵一阵地疼,头上直冒冷汗,还不停地上厕所,同时有恶心想吐的感觉。他赶紧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经医生检查,小王被确诊为急性胃肠炎。

上周,家住樊城的70岁的刘奶奶因食用了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隔夜剩菜,也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症状。

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陈伟表示,炎炎夏日,很多人习惯把冰箱当成“保险箱”,殊不知,这“保险箱”有时并不保险,还可能引发冰箱病。

冰箱病,指人以不适当的方式食用存放在冰箱中的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反应。该病多见于幼儿、老年人以及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

陈伟提醒,目前家用冰箱的储存温度虽可抑制多数细菌的活动,但对于部分不惧低温,甚至喜欢在低温环境中活动的细菌,如李斯特菌、耶尔森菌等,却没有抑制作用。食物在冰箱中不宜存放过久,对于能加热的食物,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如已变味,千万不要再食用。

热射病分劳力性和非劳力性

7月11日,建筑工人王雨(化名)在户外建筑工地工作时,出现发热(39.6摄氏度),伴有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小便失禁。送到医院时,王雨已是浅昏迷状态。经过检查,医生确诊他患上了热射病,立即予以降温、补液、血液净化治疗,并收入ICU。两天后,王雨还是因抢救无效死亡。

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雷艳青表示,除了烈日下的高温工作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病人也要谨防热射病。

51岁的李鸣(化名)有高血压、冠心病史。上周,在户外行走的他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大汗淋漓症状。送到医院时,李鸣体温达38.5摄氏度,心率102次/分,双肺呼吸音粗。经过检查,医生考虑他是高温条件下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最终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后李鸣接受了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十天后,他治愈出院。

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雷艳青介绍,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时健康的年轻人。非劳力性热射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多见于居住在拥挤或通风不良地方的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偏瘫或截瘫患者。”雷艳青说。

相比于高温下患病,人若久待空调房内,也会引病上身。

雷艳青介绍,人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而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称为空调病或空调综合征。空调病多发生在夏季,老人、儿童、妇女是易感人群。

过度运动引起肌肉溶解

近日,90后男孩小于(化姓)因工作需要,参加了一项体能测试。测试本在上午就该结束,由于参加的人较多,结果一直持续到了中午。37摄氏度的高温,加上没有吃午饭,一系列体能测试结束后,小于开始出现双腿疼痛无力、关节处不能活动等症状。本以为休息一晚症状就会缓解,没想到接下来的两天,小于不仅疼得走不了路,小便还出现酱油色。家人赶紧将他送到医院,最后他被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症。

同样被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的还有90后女孩雯雯(化名)。身材微胖的她为了在夏季秀出好身材,便加入了夜跑、爬山的队伍。由于之前不怎么运动,突然如此“加码”,雯雯的身体不堪重负。检查中,她的肌酸激酶明显升高。

肾病内科主任陈文慧表示,横纹肌溶解俗称肌肉溶解。人体的肌肉由肌肉细胞组成,当肌肉受到大力撞击、过度压迫或是过度使用后,肌肉细胞就会溶解破裂,细胞里的肌红蛋白就会跑到血液里,肌红蛋白对人体有害,需由肾脏过滤后排出体外,但由于它的“个头”很大,在滤排过程中容易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从而出现“酱油尿”、少尿、无尿等情况。

陈文慧提醒,如果出现全身性或局部性持续性肌肉疼痛,小便变少、颜色变深时,一定要高度重视。运动后,可喝些淡盐水,补充电解质。

除了过度运动,小龙虾一直被认为是横纹肌溶解症的致病因素之一,各类新闻屡见报端。对此,陈文慧表示,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吃小龙虾后会患横纹肌溶解症。食用小龙虾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症,致病毒素很可能来自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有的毒素。从发病区域和科学界当下的调查研究来看,如果小龙虾生活的环境水质受到污染或在清洗小龙虾时使用了洗虾粉,在吃这种小龙虾之后,则有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症。

编辑:蒋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