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引擎驱动企业新发展

2021-11-04 13:24:56 来源:襄阳日报人阅读

全媒体记者 刘倩 殷素 通讯员 柯望兴 刘灿萍 周主文 谢辉 实习生 张尔娇 黄晓雨

根据《襄阳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行动方案》,我市将以产业链“链主”企业、核心企业、关键配套企业为支撑,构建高质量产业链体系。

记者了解发现,我市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加大配套产品的本地化制造力度,以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提升主导产业本地配套率,提高供应链协同共享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这些企业本地配套的情况如何,他们的要求是什么?怎样能到他们的“链”上来?记者采访了两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了解目前我市龙头企业本地化配套的相关情况。

航空工业航宇:

83家襄阳企业提供零部件配套

“目前我们公司在襄阳的上游供应商共有83家,年采购金额达到2.5亿元,占公司对外采购总额的23%。随着襄阳本地企业的不断壮大,本地化配套的企业数量还在逐年增加。”11月1日,在航空工业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简称航空工业航宇),供应商管理部管理室主任余新军在谈及公司本地化配套产品供应商呈逐年上涨的趋势时如是说。

航空工业航宇作为我市航空航天产业的龙头企业,是我国唯一从事航空防护救生、空降空投装备研制的现代高科技企业,是世界航空生命安全领域主要研发机构之一,其核心专业涉及航空航天生命安全保障系统的人机工程领域,形成了弹射救生装置、个体防护装备、降落伞、供氧系统等各专业综合配套、系统集成的研发体系和相应的制造能力。

余新军告诉记者,航空工业航宇目前共有十大类配套供应商,对外采购总额可达11亿元,“目前我们在襄阳本地可实现配套的供应商包括零部件供应商、地面保障设备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经销商/代理商四大类,配套产品涉及机械加工、复合材料成型、热表处理等。”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航空工业航宇在襄阳的本地化配套企业正在逐年上涨,数量从2020年的72家增加至今年的83家,涉及的品类也越来越丰富。

其实,对于行业龙头企业来说,零部件及相关材料的本地化供应,无疑是降低成本的最佳选择。

“配套产品的本地化不仅使得沟通、交流更加方便,也使得供货更加及时,物流风险明显减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因此我们也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严格的评估,选择更多优秀的企业成为航空工业航宇的供应商,希望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余新军说。

正如余新军所说,如今随着襄阳本地企业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南漳富元鼎航空器材配件有限公司、襄阳龙思达智控技术有限公司、襄阳蓬达高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襄阳本土企业开始进入航空工业航宇的配套产品供应商序列。

南漳富元鼎航空器材配件有限公司(简称南漳富元鼎)作为航空工业航宇2020年的优质供应商,在为该公司配套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企业实力,“因为航空工业航宇对于供应商品质的要求非常高,所以自从为其做配套以来,我们一直在精进自身的品质,希望在为航空工业航宇做配套的同时,开发更多的客户,带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南漳富元鼎董事长宋彭川告诉记者。

的确,背靠龙头企业这棵“大树”,有效地整合,提升了本地企业发展质量,许多本地配套企业成长起来了,整个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提升了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我们现在对于优秀的本地供应商是优先考虑的,同时也在逐年增加本地供应商的数量,提高本地采购金额,拉动襄阳航空航天产业上下游企业发展的新引擎,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支撑产业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余新军表示。

金鹰重工:

“国际标准”让配套企业提档升级

“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优质高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10月29日,金鹰重型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鹰重工)物资供应部部长王昌明介绍,该公司通过加强整合现有供应链,建立核心竞争力,针对公司外协件的采购配套,不断加强本地供应商的培育。

外协件是指供方根据本公司技术图纸或工艺要求生产的零部件。金鹰重工所需的外协件包括主车架、转向架、传动箱、车棚及一些加工件结构件等。“过去,我们的外协件大部分都是外地供应商;现在,外协件的本地配套率超过70%,不仅提高了产能和质量,而且还降低了成本。”公司外协件采购组组长孙晏说。

以金鹰重工为“链主”,通过本地化配套,让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延伸,促使整个链条不断发展壮大。这不仅是金鹰重工打造优质供应链的发展方向,也与我市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的行动方案不谋而合。

湖北威能达传动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这条产业链上的一员,目前,金鹰重工是其最大的客户。“我们每年为金鹰重工主机厂配套产品的营业收入达5000万元,占公司总收入的35%。”威能达公司副总经理张新洲介绍,通过金鹰重工这样的本地龙头企业,可在产业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想要成为链条中的一员,并不容易。“我们一般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会对供货方进行全方位考察,审批通过后还有定期评价和考核,如果考核不达标还会进行约谈。”王昌明介绍,为强化供应链管理,他们制定了一整套管理体系,把供方的技术实力、生产装备、材料来源、检验手段、质量状况等作为准入的基本依据,淘汰一批不合格的供应商,打破“小而散”的供应模式。

“金鹰重工对产品的要求很高,比行业内一般的产品要高很多。”张新洲表示,他们也采用国际标准,来适应金鹰重工的全面管理体系。“本地化配套其实是互利共赢的。对我们而言,降低了采购成本,对供方生产能力随时掌握、现场评审,出现质量问题能及时处理、有效控制,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和自主可控水平;对上下游企业而言,精度更高可带动技术设备升级,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王昌明介绍,每年金鹰重工有6亿元的采购金额都来自本地企业,涉及100多家企业、10000多个产品种类。

今年,根据相关管理标准,金鹰重工计划淘汰一批“小而散”、不合格的供应商。王昌明告诉记者,他们当前的发展方向就是强化控制,打造优质供应链,着力培育一批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总成配套能力上有核心竞争力的供应商。

对于本地企业如何更快更好融入产业链,王昌明建议企业找准发展的切入点和方向,同时要掌握核心技术、提高研发能力、推出主打产品,本地企业多“走出去”。王昌明认为,本地的电器制造能力实力较强,但在智能制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希望未来这些配套企业能从“配角”变成“主角”。

《襄阳日报》(2021年11月4日3版)

(编辑:刘洋  审核:杨明阳)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