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付云
近日,新华社刊发的《她被认为能获诺贝尔奖,为了祖国说过三次“我愿意”》看哭了无数中华儿女。声声“我愿意”,仍觉余音绕耳,意味深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至诚报国、爱岗敬业、奋勇拼搏、无私奉献,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同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铸就了一座座英雄不朽的人民丰碑。步履不停,奋勇向前。踏上新时代“赶考路”,我们更要厚植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凝聚勇攀高峰的奋斗力量、永葆鞠躬尽瘁的奉献本色,让“我愿意”的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厚植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留美期间,王承书凭借极强的数学天分,一度被誉为“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她却毅然决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转身回归报效国家,隐姓埋名30余年,用“我愿意”肩负起祖国的重托,将自己的才华与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要涵养“一片赤心惟报国”的爱国情怀,自觉把人生理想、个人追求融入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时代需要之中,把个人发展与干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用千锤百炼的方式活出自己,用百炼成钢的耐心奋力拼搏,用钢少气多的毅力书写辉煌,让青春奋斗的脚步与时代发展的车轮同向并进,汇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动力。
凝聚勇攀高峰的奋斗力量。回望中国科技发展史,从“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从“中国天眼”探测宇宙到国产航母南海巡游,从电话拨号到“5G+”应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以“我愿意”的坚定意志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新时代呼唤新担当。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全球大流行,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进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当好创新“无人区”的开荒者,在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用汗水浇灌事业,用奋斗成就梦想,用奋进践行使命,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为我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争取更大的时代荣光。
永葆鞠躬尽瘁的奉献本色。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精神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无论是学成归国、报效国家的钱学森,还是发明青蒿素攻克医学难关的屠呦呦,抑或是“择一事,从一生”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奋斗的身影是历史永远的记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映射出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操守,他们坚定的声音激励着更多人在奋斗的道路上矢志前行。韶华易逝,只争朝夕。广大年轻干部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淡泊名利、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将个人“小我”融入到国家建设事业和为民服务“大我”格局中,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砥砺奉献,把自己的大好青春奉献给祖国,把自己的服务热情奉献给人民,答好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和担当之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生动注脚。
春风得意启新程,策马扬鞭催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要传承好“我愿意”的科学家精神,让“我愿意”的美妙心声常驻心头,常挂嘴边,以“我愿意”的责任担当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磅礴动能。
(编辑:蒋琦威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