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周启乾
据央视网报道,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叫王承书,年近半百还面临多次改行,为了祖国的核事业隐姓埋名30多年,在一次次从零开始的艰难抉择面前,王承书用三个“我愿意”肩负起了国家的重托。今天,我们追忆王承书先生,感受先生以身许国的情怀和风骨,时刻铭记三次“我愿意”的精神,砥砺奋进,笃行不怠就是向王承书先生献上最好的致敬!
三次“我愿意”氤氲着浓厚爱国情,挺起了民族精神的脊梁。1958年,我国的热核聚变研究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也是王承书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对46岁专业已经定型的她而言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经过两年的钻研,王承书成为了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王承书先生隐姓埋名30多年,只因祖国需要她,为了目标奋斗不管是赴汤蹈火,还是栉风沐雨,她都义无反顾地往前冲。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砥砺奋进,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祖国的伟大复兴事业中,面对挑战一往无前。
三次“我愿意”体现着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1961年3月,我国原子弹的研制进入攻坚期,但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却进展缓慢。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当时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高浓铀研制,这一次,王承书再次说出了“我愿意!”。此后王承书继续地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到核事业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离不开像王承书一样的“国之大匠”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正是因为有像王承书一样的“燃灯者”潜心研究、一心扑在科研上,精益求精地探索,中国才能够飞速发展,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正是因为有像王承书一样的“国之大士”挺起了民族精神的脊梁,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砥砺奋斗,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
三次“我愿意”践行着矢志不渝、砥砺奋斗的精神。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面对钱三强向她发出的第三次邀请,她仍然坚定地说出了第三个“我愿意”。她的日记上面写着:“在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今天,重读她的日记,依然能感受到王承书先生三次“我愿意”背后一生许国的坚定信念和为了理想矢志不渝砥砺奋斗的精神。王承书一生三次“我愿意”背后的默默付出、为国为民,刻苦钻研精神永垂不朽!新时代需要无数个像王承书一样无怨无悔的燃灯者、孜孜不倦的探索者、砥砺前行的奋斗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要铭记三次“我愿意”的伟大精神,当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姿态,立足本职,拼搏奋进,继续展现新业绩、建功新时代。
(编辑:蒋琦威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