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周宇昂
春节将近,一款以《宪宗行乐图》为设计理念的佛跳墙礼盒在国家博物馆文创商城高调亮相,一经推出便收获好评无数。良渚博物院也紧随其后,以良渚黑陶豆和良渚陶器纹饰为设计元素推出了一款“定胜糕”礼盒。在如何吃饱吃好和吃得更有文化这件事上,各家博物馆都提交了充满创意的定制方案。
其实,这并非美食和传统文化的首次“触电”,早在2014年,苏州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原型制作的曲奇饼干和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饼干”就受到了各路吃货的追捧。“饮食文创”的频频出圈正是踩中了当下年轻群体的消费偏好,既满足了时尚的追求和个性的张扬,又凸显了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回归。
“饮食文创”的蔚然成“潮”并非完全偶然,也并不是简单的经济现象,而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内在逻辑。可以说,美食是载体,文化才是精髓。“饮食文创”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富矿为产品设计者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设计灵感,无论是包装元素还是材质口感,都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当曾经那些无法触碰的“老古董”变成了可感可尝的实在体验,美食与传统文化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拥有独特魅力的东方审美得以在舌尖绽放。另一方面“饮食文创”的大行其道也是文化传播者在创新之路上的有益探索,他们突破思维禁锢,主动贴合年轻消费群体喜好,对当下市场日益激增的文化产品消费需求进行正向迎合,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吃这件小事接触到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在增强文化消费体验感的同时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刚需。
可以说,“饮食文创”的繁荣来之不易,既要把好质量关,打造口碑优势,也要不断创新呈现形式,通过深耕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挖掘新兴消费趋势,擦亮传统文化的“金字招牌”。而要做好“饮食文创”长盛不衰的“后半篇文章”,还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做好“守内容之正、创形式之新”的工作。唯有如此,“饮食文创”市场才会繁荣不止、澎湃不息。
(编辑:蒋琦威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