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赤子情深 中国科学家堪担国之重任

2022-03-04 16:56:23 来源:

汉江网评论员 杨柳

近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MV《我爱你中国》燃情推出。一经播出,网友们纷纷表示“大咖河南台走心了”。该MV不仅表达了中国科学家们的拳拳赤子深情,还记录了百名中国科学家穿越风雨,为中国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身影,以此致敬大国科学家。

2021年11月2日,为纪念我国生物化学家邹承鲁院士,国际编号325812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邹承鲁星”。此外,我国还有“张弥曼星”“林元培星”“钱三强星”等22颗以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每一颗小行星都代表着一位无双国士,他们为中国科技事业奉献一生,创造奇迹。仰望星空,这些闪耀的星指引我们前行,科学家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永远是新一代青年为国争先的精神标杆。

青丝到白发,初心终不改,科学家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汇聚起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如果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怎有始终如一的坚守,如果没有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巧夺天工的卓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发展力决定国家在世界产业链的位置,科技创造力是制造国家经济新产业,引领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在那一穷二白的年代,无数科学家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为国家创造最大的财富。北京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混合接力队夺金,王濛说道“我的眼睛就是尺”,而中国航天精密零部件制造高级技师常晓飞的眼睛却是放大镜。他可以用比头发丝还细0.05毫米的刻刀,在直径0.15毫米的金属丝上刻字,他的技术被评为中华十大绝技。常晓飞参与制造的国家导弹和宇航产品关键零部件,是一种极难加工的硬脆材料,零件用于新型武器装备的关键部位,零件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导弹能否精准制导。追求极致,一丝不苟,常晓飞一次又一次调整刀具,变换走刀轨迹,才将成功率从30%提升到100%,保证了万无一失。

科技铸就时代风采,工匠精神矢志不渝。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加上综合运用人工智能、5G、AR、裸眼3D和云等技术,营造了“人少而不空,空灵而浪漫”的现场效果。为实现这样的效果,英特尔基于3D运动员追踪技术,联合专业团队定制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演出实时特效系统”,实现精准、流畅、实时的视频数据读取和处理,从图像采集、识别到检测、处理,只需要不到几十毫秒的时间。这是全球首次规模化应用8K技术进行赛事直播和报道,浪漫的文化艺术呈现,更向世界展示我国最领先的科技成果。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矢志不渝,披荆斩棘,在不同领域开疆拓土,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古有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现有超级稻问鼎世界。其他国家能做的,中国必须做,其他国家做不到的中国也要做,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坚定与执着。国之所托,使命必达,老一辈科学家蕴藏深厚的家国情怀,闪耀着炽热的理想光芒,引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肩负时代重任,继续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刘洋 审核:杨明阳)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