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陈松
近日中央下发的1号文件,在强化县域经济建设,保障农民收入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二十一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在新时期,落实好1号文件的各种政策,需要在“才”路、公路和网路建设上做文章。只有不断发掘“三路”功能,才能助力农村经济走上快车道。
实现乡村振兴,基础是构建连接乡镇村组的公路体系。“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大路”。湖北是九省通衢,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湖北农村公路里程已达26万公里,位列全国第二。实现县域产业发展,要依托现有公路资源和政策优势,将农村破损道路、“断头路”快新建、快延伸、快打通,以遍布十里八乡的农村公路循环网成为产业增收的基础。近年来,南漳县肖堰镇,依托修建的20多公里“茶叶路”带动了周边6个村发展茶叶产业,每年增收超过6000万元,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南漳县薛坪镇借助新修的乡村路,引进企业打造乡村旅游观光“三产”融合基地,帮扶20多户贫困家庭,为周边村民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农家乐13户,村民人均年增收8000元左右。南漳县以建设全省山区交通强县为目标,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被交通运输部纳入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依托农村公路带动了全县柑橘、茶叶等农产品销售,村路乡道成为老百姓的“发展路、致富路、幸福路”。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打通“才”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打通人才之路,关键要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谋事在人、干事在人。要建立人才晋级晋升制度,发挥各级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党员模范作用。通过营造不拘一格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人氛围,吸引各类致富带头人、能人志士回村发展、回乡创业,不断夯实农村人才基础。同时,要以强化技术人才扶持,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农技部门需要延续专家走田间地头的传统,让各级农技部门结合本地的产业特点,逐村逐乡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让科技下乡入田,将田间地头变成科技园地、科普中心。
乡村振兴建设,需要拓展网络作用,通过走线上线下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让各地实现飞跃发展。以线上搭建农村“数字农业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联通到村的数字网络平台。通过“数字农业平台”,开辟网上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生产资料管理和专业合作社管理等服务,让农户足不出户,在手机上完成与各级合作社的电子签约、缴费,合同审核、补贴发放详情查看等事项,通过数字平台远程完成耕、种、管、收、储、用等业务。在线下,充分发挥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宣传职能,通过讲好“三农”好故事、传递“三农”好声音,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聚焦“三农”工作中产权制度、宅基地、社会化服务、扶贫资金后续管理等重点难点工作,聚焦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将各地涌现的好人好事和经验做法,向上宣传,辐射传播,以传播力为乡村建设鼓劲加油。通过各级媒体平台,以云上年货节、文化旅游节和品牌评选推介等扶农助农活动,加强“一镇一品”“一县一产业”的推广。还可以以各地县级媒体中心为主体,借鉴县长直播带货等模式,打造一批口碑好的本地乡村网红,通过开展助农扶农活动,带动偏远农副产品销售,进而实现产业振兴。
(编辑:刘洋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