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韩元元
仓廪实,天下安。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年总产量已是1949年的5倍,人均占有量达950斤以上,超过国际标准安全线,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粮食危机从没有远离我们,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实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战略目标仍需要加倍努力粮食生产,耕地是根基。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和气候变化,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降低,如今已不足1.5亩,远低于世界4.2亩的平均水平。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一方面必须严格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粮田“非粮化”,并分类改造盐碱地,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另一方面必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合理实施轮作休耕和复合种植,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粮食增收,提高单产是关键。随着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粮食单产虽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比如大豆玉米单产不到美国的60%,根本原因在科技含量上。美国拥有发达的良种技术和先进的农业机械,真正实现了精耕细作,而我国由于农业经营形式仍然是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农业生产相对落实,田间管理还很粗放。从选种到播种、从水肥管理到病虫防治的各个环节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技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能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提高单产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智慧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走之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兼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粮食增收才能保持可持续性。
减少损耗就等于增产。我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现象,每年食物浪费总量约1.35亿吨。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介绍,2021年夏粮和早稻,仅仅机收精细化这一个措施就减少损失30亿斤粮食。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提高粮食利用率,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作用就是提高粮食供应保障能力。
粮食生产是发展农业的第一要务,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基础,抓好粮食生产就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基石。
(编辑:王鑫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