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涵养“人才生态” ,为 乡村振兴 注入 “源头活水”

2022-03-09 00:07:44 来源:

汉江网评论员 周启乾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2月22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意见》,要深耕细培乡村振兴的“肥沃土壤”,更重要的是要涵养良好的“人才生态”,坚持用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涵养“人才生态”,不仅要在“筑巢引凤”上下功夫,更要努力激发“内生动力”。在广阔的乡村隐藏着无数可塑性人才,要充分发掘本地区各类人才,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活动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帮助本土人才增才干、长见识、开眼界。同时对本土优秀大学生、创业人员  提供创业就业全程指导,结合本地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和个人意愿,悉心为返乡创业者提供项目咨询、项目创建、项目包装等“一站式”服务,实现创业者与创业项目精准对接;定期组织“乡贤会”,做好本土“隐形”资源的充分挖掘。只有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激发内生动力,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让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整个干部队伍都有干劲、有希望,有力量必须牢牢抓住青年人才这个“源头活水”。涵养“人才生态”,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使用想做事、能干事、多做事的优秀青年干部,构建具有乡村振兴特色的人才政策优势,因事择人、因才施用,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当地种植养殖专家、专业合作社、村干部等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农产品销售、养殖业、电商业及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舞台上大展拳脚;完善政府各项配套政策,引导大学生村官与高校建立联系,将乡村作为高校创业实践基地,不断探索乡村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做到“人岗相适”,使乡村人才在各自擅长领域一展抱负,实现自我价值。  

农民是新时代农业农村的“代言人”。涵养“人才生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民,有能力、有技术,愿意扎根农村、服务乡村的“新农人”人才队伍,确保乡村振兴目标一棒接着一棒跑,行稳致远“不断档”。实施乡村振兴要在培育方法上有创新,将农业专家、科技学者请进农村“大讲堂”,为农民普及现代育农知识,实现经验+科技的“双飞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人才要到乡村振兴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去磨炼,在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创新方法;在服务人民群众中磨掉稚气、练出真功。组织部门要发挥好人才“指挥棒”,充分激发青年人才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青年人才的“源头活水”激起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池春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人尽其才则百事兴”,只有涵养良好的“人才生态”,激发人才活力,才能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推进。  

(编辑:王鑫 审核:杨明阳)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