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周宇昂
买菜不出门,网课远程学,患病在线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彻底带火了“宅经济”。得益于“宅经济”得天独厚的运行模式,“万物皆可网购”的梦想得以照进现实,从外卖点餐到生鲜配送,从在线预约到上门服务,从公益助农到直播售楼,“宅经济”极大地便利了后疫情时代的居家生活,成为众多商家争相抢滩的行业新贵。然而,在“宅经济”全面驶入“快车道”的同时,有一批日渐蹒跚的身影也正在被慢慢甩开。
太多设计花哨、功能繁多、操作复杂的线上应用app在俘获年轻人“芳心”的同时也为老年人们筑起了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将老年生活与“宅经济”画上了不等号。
当“宅经济”碰上“银发浪潮”,这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如何在变局中育商机,如何提升线上程序的适老性,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不仅是我们应战老龄化社会的破题关键,也是“宅经济”开辟银发市场时不得不思考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简约而不简单,适老化改造让“宅经济”更贴心
不久前,一个姑娘为自己外婆手绘的微信操作指南在网上赚足了称赞和眼泪,语音聊天、视频通话、朋友圈分享生活这些对于年轻人而言再简单不过的操作,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总是复杂得让他们望而却步,“不会用”是所有银发族面对手机应用程序的第一反应,而应用程序却又是“宅经济”必须赖以生存的土壤。值得高兴地是,2020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优先推动115家网站、43个APP进行适老化改造,着力解决老年人在智能技术面前遇到的困难。这些《方案》的陆续出台,为“宅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美团外卖、饿了么、拼多多等众多“宅经济”平台都陆续推出“长辈模式”,通过调大字体、简化页面及增加语音功能来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进行适老化改造后的“宅经济”也将更显贴心与温情。
“宅经济”催生居家养老新业态
当各地都在积极摸索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居家养老模式来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时,我们不妨将目光聚焦到“宅经济”上,通过在线购买服务预约专人上门,可以让行动不便或者子女无暇照顾的老人在家就享受到日间照料、文化娱乐、清洁护理、医疗健康、生鲜配送等服务,养老服务得以依托“宅经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宅经济”真正做到了打通居家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宅经济”老年市场急需监管补位
在“宅经济”日渐火爆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譬如行业监管的缺位会导致配送商品良莠不齐,行业准入门槛过低也会致使上门服务泥沙俱下,而老年人在遭遇“货不对板”时也往往维权困难,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及时“亮剑”,加大对“宅经济”养老服务的监管力度,通过提升线上养老服务的行业审查力度和准入门槛,建立线上养老服务行业评价机制或信用管理体系,推动线上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
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宅经济”会普惠更多银发老人,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夕阳更添几度红。
(编辑:刘洋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