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骆珊珊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传统商业模式遭到重创。然而,非常时期闭户不出的生活方式却让“宅经济”异军突起,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新燃点,并在近两年间持续火热升温。疫情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消费方式。随着疫情形势的持续向好,无论是商家企业还是管理部门,都应继续借势而为,让“宅经济”持续保持活力。
年轻人作为网络空间里的“老资历”c位群体,是“宅经济”崛起的主要推动者。但若要进一步挖掘其发展潜力,时常提起的“一老一小”,尤其是中老年群体绝对不容忽视。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中老年人也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活跃用户,购物、短视频、种草软件等各类网络平台时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面对他们积极融入网络生活的热情,商家企业不仅要考虑对原有业务和项目进行优化升级,还要针对这类新群体不断更新完善产品与服务,使之转化为忠实客户。前不久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指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在老年用品领域的深度应用。如今,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已不再是中老年人唯一关注的重点,他们也渴望像年轻人一样获得音乐、阅读、运动等精神生活的愉悦。对此,企业商家完全可以在统筹考虑现代生活共性化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性探索多元化服务板块,并充分利用5G网络、AI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高科技发展成果,更好地满足人们个性化、特殊化的需求,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此外,线上服务的实现也离不开线下资源的支撑。员工能力素质的提升、商品物流体系的改善,也是企业能否在质量和效率方面履约的衡量标准,更是“宅经济”能否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宅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让商家企业看到了新的商机,但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其行为必须合法规范并受到监督。例如,在各类软件获得用户授权、进行生物识别的操作过程中,个人信息安全谁来保证又由谁来监管?在网络空间跨地域的消费过程中,一旦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责任由谁承担又由谁来负责执行?未成年群体因自制力较差频繁产生的盲目性消费、诱导性消费由谁买单又由谁协助追回?虚假宣传、提供与用户支出严重不匹配的商品服务的行为又由谁拿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仅仅依靠商家企业的行业自律和道德素养肯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政府主导、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加强各地、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合作,全方位、全过程地对企业商家在网络空间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让其在法律法规和行业行规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此举也能让用户如同置身传统商业模式中一样去安心购物、体验服务,没有后顾之忧。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宅经济”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形式。它与现代人的工作学习、习惯爱好、消费娱乐等逐渐融为一体,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对此,企业应着眼构建更加规范成熟的商品服务体系,有关部门要着力引导其持续健康发展,让“宅经济”在不断满足人们新期待的同时再次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爆点。
(编辑:刘洋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