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李姝潼
随着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日趋严峻,中国也在不断改变着应对策略。从“节能减排”到“低碳”发展,再到如今的“双碳”时代,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们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然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涉及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变等方方面面,唯有集结各方力量、科学系统谋划、坚定不移推进才能实现。
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保障。“双碳”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抓好“双碳双控”工作是践行“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党政同责,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时间节点,分领域分行业制定行动方案、实施方案,谋划金融、价格、财税、土地、政府采购等保障方案,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通盘考虑、统筹处理能源安全、经济增长、社会民生、成本投入等关系,以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不断向“双碳”目标迈步。
打破壁垒、通力协作,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科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应尽早做好战略统筹布局,抓住从现在开始到碳达峰的窗口期,完成技术改革创新,既避免被锁定在高碳路径,又避免攀高峰之后深度脱碳的“内卷”。加强产学研全链条合作、校企全方位融合,坚持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并重,打破行业壁垒、地域壁垒,推动资源禀赋深度融合。除此之外,碳中和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我们应把握机遇,在国际合作中“外卷”,参与到全球绿色技术研发布局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用“他山之石”激发自我创新力,攻关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不断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各类生产要素成本。
全民参与、全民行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不竭动力。推进“双碳”目标实现,不只是生产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加强公益宣传,让“双碳”“出圈”,让绿色发展理念、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构建全民环保行动体系,让绿色生活成为社会时尚。然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产方式的形成,仅靠倡导是难以实现的,要探索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为引领,“倒逼”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升级。同时,构筑完整的公民参与制度规范体系,引导和推动公众理性、有序、有效参与到“双碳”治理中来,践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观”,提高“双碳”治理的精准度,提升群众获得感、社会满意度,以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道阻且长,行则必至。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让创新驱动与绿色驱动并驾齐驱,留碧海蓝天、青山绿水在中国永驻。
(编辑:刘洋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