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许坤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壁垒仍未打破,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明显,乡村教育“空心化”现象加剧,需多措并举破解这一难题。
首先,要办好服务乡村的各级各类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先行!要合理设校布点,优化城乡学校布局,让教师和教育资源配置更加集聚,吸引乡村学生本地就学。要打破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洼地”现状,在经费、师资、设施配备上进一步向乡村学校倾斜;落实“互联网+教育”“双减”政策,用更优的资源配置标准支撑乡村学校发展的“底板”。同时,大力发展乡村职业学校教育,着重培训、培养一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专业农民,为现代化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相关待遇及政策适当向乡村教师倾斜,严格落实乡村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流动,打破教师资源城镇“富集”现状,打造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大力提升学校“软实力”,吸引学生就近入学。
乡村教育要振兴,学生首当其冲。鲁迅先生曾指出:“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是奠定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要打牢基础、因材施教。适当安排相关农业实践,使其感受“农业、农村、农民”翻天覆地的变化,种下“亲农”“爱农”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乡村、建设乡村的理想情怀。乡村的建设发展最终要落脚在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上,各类人才是乡村振兴“主战场”上的“主力军”,使其在乡村建设中大显才华、大施所能、大展身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先振兴!乡村振兴最终要靠大量高素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靠教育。只有妥善处理这一教育领域的“三农”问题,把乡村教育办成“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民”的教育,真正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由“托底式”向“优质化”高质量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智力引擎”作用,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唐婧婷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