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胡金鑫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份关于“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议案引发热议,让“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窘况浮出水面。就业难的主体是年轻人,招工难的主体是制造加工类的企业,“青春期”和“转型期”两种矛盾并存,反映了“青春期”与“转型期”在知识技能、薪酬、发展空间、工作环境等信息方面,萝卜和坑没看对眼,亟待解决。
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从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强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围绕“六稳”和“六保”,从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财税、扩大失业保险返还及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等方面,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围绕“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从学校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相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及时掌握更新企业用工动态和就业需求,扶持“直播带岗”等创新性招聘模式,提高年轻人就业与工厂招工的高效率匹配度,同时,强化待岗培训,着力解决企业用工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企业在强化硬件设备转型升级的同时,还要从权益保障、体制机制、职业教育、就业效率等环节入手,提高制造业员工收入,努力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打造“再”学习的学历与技能提升平台,畅通“快”晋升的职称和工资升级渠道,保障制造业真正的实现“软件硬件”同步升级,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到制造领域,让更多年轻人拥抱实体经济。
企业的用人观要从“用”转变为“培养”,企业希望招到一个工人,能马上为他们带来利润,但实际上不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年轻人,才出“校门”就进入“厂门”,学校只能帮助他们搭建起知识框架,打基础,学理论,到了企业都需要一个磨合期,企业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为培养“未来工人”做好准备。年轻人的就业观要从“短”转变为“长”,关注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权衡。年轻人希望找一份“时间自由、环境自由、经济自由”的工作,但现在就业形势不乐观,更要明白“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的道理,技术本领越磨越硬,发展前途也会越来越广阔,甚至可以有机会成为大国工匠、国家栋梁。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缺陷,通过不断学习提升技术,积累经验,尽快适应岗位,发挥个人价值,为成为“未来工人”做好准备。
(编辑:刘洋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