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传承历史文脉 擦亮 文化名片

2022-04-24 17:54:28 来源:

汉江网评论员 张法根

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 , 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 称。 4月13日,襄阳市副市长王芳调研襄阳市隆中风景区时强调,三国文化是襄阳的城市之魂,要深入挖掘三国文化,把襄阳最重要的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襄阳市作为文化遗产大市,历来凝聚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血脉。无论是被世人称为“ 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的隆中,还是有“ 铁打的城墙 ”之称的襄阳古城;无论是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的荆楚文化,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三国文化,还是“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汉水文化,无不彰显着襄阳市这座跨越两千年的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

擦亮襄阳的文化名片,保护是基本前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想使文化遗产“ 活 ”起来,保护遗产是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总书记还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因此,我们要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8年——2035年)》,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为先,把保护作为擦亮襄阳市历史文化名片的首要工作,不断开创历史文化遗产工作新局面。

擦亮襄阳的文化名片,传承是重要手段。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传承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的重要环节,只有传承,才能像总书记所说的“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无论是保康县的民间文学《 黑暗传 》、南漳县的民间音乐《 薅草锣鼓 》,还是宜城市的民间舞蹈《 赶象 》、 谷城县传统民间音乐南河套曲、 宜城市的传统戏剧《 襄阳花鼓戏 》等,无不体现了以人民需要文本,以历史传承为脉,以传统文化为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以传承弘扬促进襄阳历史文化繁荣发展。

擦亮襄阳的文化名片,创新是关键一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承与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做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的力量源泉,是历史文化遗产兴旺发达的动力。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改革开放以来,许许多多“老字号”“古建筑”“古技艺”在时代的浪潮中被 淹没 、被拆除、 被替代, 致使大量以传统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被人遗忘、甚至消失。而有一些却能顺应时代要求,在创新中求变,于变革中求发展,最终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疆场。如2018年举办的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不仅充满“襄阳元素”,尽显文化魅力, 而且还将代表世界水上动力艇赛事最高水平的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引入襄阳,传统文化和体育赛事碰出了激烈火花。如果说“传承”是一种历史责任的话,那么“创新”便是一种时代责任。唯有二者兼顾,方能将历史文化擦得更亮,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文化标志,也是一个地方的亮丽名片。我们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创新好历史文化遗产,才能助力襄阳更好擦亮文化名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王鑫 审核:杨明阳)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