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李云川
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委带领十万林县人民,从1960年至1969年在太行山奋战完成的“引漳入林”工程。在当年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靠着一双手,一钎一锤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彻底改变了林县“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千年历史。
红旗渠在太行山修筑了一座精神高地,造就了一种中国精神。周恩来同志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斗转星移,时光流转,红旗渠竣工虽有50余年,但红旗渠精神一直伴随着潺潺渠水流传至今,闪耀着时代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弘扬红旗渠精神,做新时代奋进者,要观照现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新时代弘扬红旗渠精神,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英雄模范,80%是共产党员。整个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账目有整有零、清晰可查,没有一人失职渎职。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林县人民相继演绎十万大军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时代壮剧,推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已经明确,奋斗蓝图已经绘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努力让红旗渠精神焕发新时代风采、彰显新时代价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弘扬红旗渠精神,要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红旗渠修建最朴素的愿望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当地人民几千年的用水、吃水难题。当年林县委上马“引漳入林”工程,缺少支持就自力更生,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敢于迎难而上,勇于负重前行,一任接着一任干,十年如一日用血和汗奋战太行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把人民至上的理念镌刻在太行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红旗渠。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挑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以民为师、以民为镜、以民为秤,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工作始终,围绕民需民盼、民愁民难,找准切口、深入思考、精准突破,肯下绣花功夫,坚持久久为功,努力让群众的愁容变成美丽的笑容、让基层的怨声变成热烈的掌声。
新时代弘扬红旗渠精神,要始终坚持依靠人民。红旗渠工程历时10年,修建期间既面临工程浩大、环境恶劣的种种挑战,又需要解决缺钱、缺粮和劳动力不足、缺乏技术手段的重重难题,最终绝壁穿石、高山造江,靠的就是万众一心、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革命气概。林县委充分发动全县人民,因为大家都懂得为谁修渠、为何修渠。林县委一班人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克时艰,最终建成了全县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牢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下移履职重心、下沉工作力量,聚焦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建设这个目标,知重负重、担责担难,有力助推襄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市政协办公室)
《襄阳日报》(2022年5月11日05版)
(编辑:汪晓璐 审核:李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