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申炎
2022年4月15日,南京大学公布了《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在通报中,南大校方表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在许多高校热衷推高排行榜位置甚至以排名指导办学方向的背景下,此举必然引发高度关注。尤其是该校曾在国内首次引入“洋指标”,现在再次成为“去国际排名”的吃螃蟹者,这份勇气着实令人敬佩!
曾经,国际排行榜对高校建设产生了一些正向激励作用,刺激了国内高校与国际接轨,努力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国内高校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进而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科学研究上的地位。但近年来,随着各类国际大学排行榜分值权重的增加,一些榜单过重考量学术指标,忽略了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一些高校为登上榜单花费巨大人力和资源,有的科研人员甚至急功近利、学术造假,在国际国内造成了很不好的负面影响。南京大学此次降低国际排名在学科建设的比重,来得正当其时。
“去国际排名”,回归教育属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是为国家民族培育科学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教书育人的主阵地。然而在国际排名这一指挥棒下,高校尤其是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耗费在发表论文、提高国际排名上,教书育人反而变得不再重要,成为应付差事,教师的教学质量无法在排名中体现,真正想静下心来做科研的人也不得不被功利化的趋势裹挟,“水文章”、“刷引用”甚至学术造假就成为见怪不怪的事。
专注学科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国际排行榜大都偏重理工科,往往忽视人文学科的贡献,会造成高校的畸形发展导致大学的社会引领能力、立德树人能力大大弱化,德育教育普遍边缘化,乃至出现“恨国党”等不良现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也是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催化剂。去国际排名,有助于教师将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有社会价值的方向,而不是去追求所谓的热门,这样更容易出精品,培养的学生也会更加脚踏实地做科研。
当然,降低国际排名权重并非拒绝一切国际评价。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中国高校仍需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做到“以我为主”,正如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讲的那样,“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健康发展目标和路径。
(编辑:刘洋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