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让我们齐心协力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2022-05-17 10:35:39 来源:

汉江网评论员 张志克

5月10日,人民网刊发《河南:做强小麦“芯片”助力端稳中国主粮饭碗》一文,指出河南是全国小麦主产区,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外销量均居全国首位,“中国粮仓”地位举足轻重。河南生产了全国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中原熟,天下足。实现了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华丽转变。与此同时,河南、安徽等少部分地区却出现了割青麦作饲料违法违规行为,令人痛惜。

算好粮食安全账。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粮食生产和消费事关国计民生。我国总人口超过14亿,每天要消耗约70万吨粮、约192万吨菜。18亿亩耕地是底线,是红线,更是生命线。让我们齐心协力端好14亿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切实杜绝“割青麦作饲料”、稻田种茭白等耕地非农化、良田非粮化现象,稳定粮食产量。

算好粮食经济账。“割青麦作饲料”还是收小麦卖粮食,说到底是本经济账。“割青麦作饲料”在收割、仓储等环节上更省事。青贮小麦一亩经济收益高出收小麦卖粮食,在个体理性及利益的驱使下,农民选择“割青麦作饲料”是一种必然而非科学的经济行为。当个体理性与国家理性发生矛盾时候,我们一定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既要确保粮食安全,更要让农民有奔头,确保种粮农民收益,让种粮有“钱途”。这需要政策再加把力,为种粮保驾护航,提高种粮经济效益,调动种粮积极性。

算好可持续发展账。相对于玉米,小麦青贮价值并不高。根据小麦的生长特点,叶穗变黄时麦粒才逐渐丰满,在此之前麦粒营养价值很低,此时青贮相当于青贮了一堆青草,花高于粮食价格的成本买青草并不划算。从畜牧业专业角度看,最近出现小麦青贮,可能与2021年北方雨灾玉米青贮不足有关。加上疫情原因使得青贮饲料进口减少,导致当前饲料价格上涨,养殖场青贮饲料青黄不接,这才出现部分养殖企业用青贮小麦临时性替代青贮玉米等传统饲料的现象。虽然是极少部分地区出现的极端现象,也为我们敲响了“畜与人”争粮的警钟。今后更要注重统筹谋划做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这篇大文章,为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崔怀宇 审核:杨明阳)

编辑:崔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