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郑武
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缔造灿烂文化。正如,唐代白居易《观刈麦》中则描绘了麦收时节劳动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忙景象。此外,劳动人民在勤劳创造生活的同时,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譬如,万里长城、天文仪、龙门石窟、都江堰、大运河等,无一不是凝聚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伟大成果。中小学“劳动课”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恰恰可以将劳动教育从“荡秋千”时抓起,从小引导孩子养成勤劳的习惯。
犹记得,读中小学的时候,在学校里,“劳动”不是必修的“劳动课”,而是“课外劳动”,而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课内劳动”。从此项改革不难看出,教育部对于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不同年龄段,分别设置不同课程内容,循序渐进。譬如,居家生活中的做饭、修家电、种菜等,这些可以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还增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工业生产劳动等,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勤于付出的习惯。
劳动课虽将成为必修课,但又区别于文化课。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劳动课更容易吸引青少年,在这堂课上,他们自己动手,自己创造,可以尝试到很多感兴趣却没有客观条件去动手实践的事情,在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还更容易发掘自己所热爱、所擅长的领域。在中小学阶段,这些体验和积累或许看不出来有实质性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会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擅长什么,譬如,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或许他们不再迷茫、在台上自我介绍的时候或许不会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感到羞涩,他们会更加地自信,甚至步入社会后,也知道该怎样去择业。
“劳动课”成为独立课程意味深长,上好“劳动课”更是势在必行,为更好地实现“劳动课”的价值,有关方面还需协调发力,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让我们拭目以待,“劳动课”将使每一位青少年可以受益匪浅,可以让勤劳在新时代的每一寸土壤落地生根。
(编辑:崔怀宇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