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张亭
近日,中国知网(以下简称知网)陷入舆论风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这并非知网近段时间内首次成为舆论话题中心。近年来,知网几乎每年都会以负面新闻频上热搜,成为广大知识人心中的痛楚。从北大等几所高校因续订费的高额涨幅宣布暂停续订知网的2016年,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状告知网擅自收录其论文获赔70余万的2020年。当前,频惹争议的知网在致力将中国学术搬上互联网的同时是该反思并审慎治网了。
兴起于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始建于1999年的中国知网,是中国核工业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学术平台,也是中国最大的学术资源库。如今知网在高校市场上的占有率是100%,90%以上的中国学术资源检索和全文下载来自知网。针对广大高校师生、期刊、研究机构及图书馆,知网目前主要提供文献搜索、文献下载、在线阅读、学术查重等服务。知网论文数据库可以由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购买,也可由个人按篇购买。作为一家提供公共服务功能的企业,知网走的是“借鸡生蛋”之路,也就是把别人的论文做成自己的生意。目前,硕博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是中国知网的两大文献来源,其文献收录总量超过2.8亿,硕博士论文量达到300万篇以上。
频惹争议的知网槽点很多,尤其是其近年来持续上涨、居高不下的价格问题成为学术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知识付费时代的今天,知网付费使用本身无可厚非,毕竟数据的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都需要投入不少的资金。但在“一网独大”的暴利面前,知网到底还是模糊了早年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的初衷,肥了自己的腰包,想着法儿地攫取高校、学生、科研人的口袋。据报道,2000年以来,知网每年的报价涨幅都超过10%,从2010年到2016年的报价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为18.98%。2020年知网主营业务收入近11.7亿元,以高达53.9%的毛利率百分比超过了最赚钱的苹果公司。
价格的怨声背后还有以广大科研人员、学生和学者作为主体的作者人群对知网“显失公平”的商业模式的激烈声讨。自身不生产知识的知网将“搬来”的知识进行付费交易、谋取利益,这种从学术期刊、高校获取论文的既有方式如今在法律学者看来涉嫌侵权并不合法。中国政法大学市场监管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继峰认为,著作权人和知网之间的关系,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授权给发表论文的期刊或者出版社,然后由期刊或者出版社来处分、行使相应作品的应用,这种宽泛授权的情况下,知网有权去使用这个著作相关的作品;另一种是没有跟期刊或者出版社签订相关的许可协议等。如果属于后者的情况,就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如果没有经过创作者的许可,把其作品纳入到数据库之中,并且运营作品、获取相关收益,就会涉嫌侵犯著作权,因为知网没有使用该作品的相应权利。既然取之于民本该惠及于民。而知网和学术期刊、高校、学者、学生之间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作为平台的知网最终赚了大头,内容生产者实际上变成了近乎免费的“打工者”。
针对知网的舆情,同方股份近日表态,知网会在进行反思的同时积极进行经营模式的优化改善,并会将相关整改措施择机向社会公开。是时候该治理“离不开但用不起,天下苦知网久矣”的局面了。当下,知网应当尽快找寻出一条与用户、作者、科研院校互惠共赢之路,助力中国学术发展,在推动科技创新、做好学术传播、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人民日报曾经评论的那样,“知网理应更好地承担传播学术资源、推动学术交流的使命,而非乱栽摇钱树、念歪生意经。近年来,中国知网面临的定价风波、版权争端不断,官司缠身、备受诟病。是时候反思己身,刷新经营理念了!拿出行动,变革收录、运营与盈利模式,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
(编辑:崔怀宇 审核:杨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