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张志克
5月26日,《中国新闻周刊》刊发《我,985博士,放弃省城去县城》一文,指出一个不到20万人口的浙江小县城,24个岗位的入围人员几乎都来自知名高校,九成以上是硕博生。广东河源一山区县城招聘,引来700多名硕博报名。伪清华女博士报考长沙岳麓区协警舆情更是闹得沸沸扬扬。在这个“史上最多”毕业季,几则新闻意外引发热议,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刨根求源、条分缕析,引导广大人才把论文写在广阔天地上才是破解之道。
智汇基层正当时。相对于资本充盈、技术精湛、知识进步的大城市,基层往往更需要引入资本活水、高超技术、先进知识。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一群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统一化育苗、科学化选种、市场化盈利都需要一支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的高知识素养团队。当前,稳投资、稳增长、稳预期大环境下,智汇基层尤显珍贵,引导包括高学历毕业生在内的各类人才了解基层和企业所思、所忧、所盼,帮助解决基层和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增强基层和企业发展后劲,在基层一线这个大舞台上贡献才智、建功立业,十分必要。
论文沾满泥土气。我国自古就有游学之风,文人士子远游异地从师求学,一方面学习知识,扩大学术视野,另一方面加强社会联系,谋取学术成就,促进了文化繁荣。正如农谚所说,温室里养不出万年松,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广大毕业生欲有所作为,必须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成长。深入基层,才能真正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对党和国家“钱袋子” “菜篮子” “米袋子”工程有更真切体会,才能写出符合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的优秀论文。
持续拓宽发展路。从认识论与实践论视角观察,“有字之书”必须转化为“无字之书” “心灵之书”才能发挥效果,促进社会进步。火热的基层一线,是毕业生增长见识、了解社会的大课堂,是磨砺才干、积累经验的练兵场,也是锤炼意志、砥砺作风的磨刀石。心到基层、身到基层,与群众在一起,认识国情,了解基层,知道群众急难愁盼,才能把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做得更深更实。现实操作层面,毕业生基层就业,可享受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高定工资档次,放宽职称评审条件。毕业生参加大学生村官、“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服务期满后可享受加分、定向、专招等政策。各级各地构建起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长效机制,确保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编辑:刘洋 审核:李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