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梁潇
今年5月是第二个民法典宣传月,各地纷纷开展多彩普法活动,切实推动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以前中国人追求的是如何吃得饱穿得暖,随着生活富裕起来,现在的中国人更关注“舌尖上的安全”“头顶上的安全”“脚底下的安全”“合同欺诈”“隐私泄露”等诸多新问题。面对这些新变化、新呼声,直面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成为制定民法典的出发点之一。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宗旨,注重对人格权的保护,构建了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此外,民法典紧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领域以及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步伐,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和“时代之问”。也正因为如此,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长期以来,高空抛物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侵权责任法对此予以了规定,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受害者难以维权,施害者逍遥法外,邻居连坐受害。本是为业主提供服务的物业企业本末倒置成了“主人”,提供质价不符的物业服务,不让业主进家门等事件频发,业主也是投诉无门。民法典的出台不仅仅是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规范物业服务行为和物业管理行为,更是提升住宅小区治理水平,稳定了社会秩序。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是合同实质正义的实现,它事关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以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因此,增强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的法律意识,提高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相关部门要多措并举,让民法典深入人心。不仅可以通过营造学典氛围,线上线下齐发动,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媒体平台,推送民法典相关资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广泛宣传民法典的内容及精神,拓展宣传覆盖面。更要重基层宣传,学深学实民法典,宣传普及见义勇为免责、离婚冷静期、居住权、隐私权等群众重点关心关注的法律知识,切实提高民法典的知晓率。还要抓关键少数,用好用活民法典,切实增强干部职工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运用民法典解决法律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人民权益的能力,当好民法典的传播者、践行者和捍卫者。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法治声音”入耳、入脑、入心,“典”亮群众的美好生活。
(编辑:刘洋 审核:李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