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郑永妍
6月11日是第17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旨在不仅要把非遗故事讲好,还要让非遗文化与大众生活有机接轨,再放新光。文化和旅游部也已预热宣传,提前造势,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将开展相关活动6300余项,其中线下活动4400余项、线上活动1900余项,让人们拭目以待,跃跃欲试。
非遗文化不仅沉淀于文物上、书写进古籍里,同样扎根于乡野、扎根于生活。让非遗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让其在日常中绽放光彩,给人带来“思接千载,心骛八极”的深刻体验,这才是新时代非遗文化该有的“飒爽英姿”。当下,群众对新时代非遗文化的“新姿态”翘首以待,“纸上谈兵”式的理念演绎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非遗的文化需求,更期待融入“沉浸式”的亲身体验。
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需要“智慧”赋能。今年一些网络平台将推出“赏中国精彩技艺”“非遗藏品季”等主题活动,让更多人关注了解生活中的非遗和非遗保护实践。非遗文化展演不仅要承载着传统记忆,更要凝练科技创新,赋予非遗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化的表达形式。《唐宫夜宴》就是科技赋能将非遗文化融入生活的成功案例,它融合了古今的审美,结合了传统画卷与数字科技,运用了先进的5G增强现实(AR)技术,串联起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级文物和古代名画,让这场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华美得像一场梦境,让观众沉浸在“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梦境中游哉美哉。
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需要“匠心”守护。匠人之大者,莫过于以心守护!在这个“流量为王”的5G时代,精益求精的非遗匠人们却很难博得关注,这时用“匠心”去守护非遗文化则显得弥足珍贵,而对“匠心”的守护则显得尤为重要。襄阳市襄州区在守护“匠心”和“匠心”守护方面已率先践行,为了促进程河柳编工艺特色产业发展,该区自主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认证--“程河柳编制作”,并获得人社部批准。该举措肯定了程河柳编工的个人能力和社会价值,更激励了众多柳编工发扬“匠心”精神,从而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需要“经济”加持。要不断提升非遗项目的经济附加值,让非遗文化在市场的打磨和文化的交融中迎来新生。近年来,湖北省已初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共建立50多个非遗就业工坊、130多个非遗传承发展基地。据市州统计前20名的企业,2021年我省非遗相关业务营收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45家,过亿元的达19家,非遗相关企业年总产值240多亿元。一批批非遗项目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性资源,已成为推动湖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非遗的“根”在民间,出路也在民间。让非遗文化走进青年人的视野,才能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让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元素巧妙结合,才能让非遗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让非遗文化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民生产业,才能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无限活力。
(编辑:崔怀宇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