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郑永妍
今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就业压力持续高涨,高校毕业生们“急切”地想在角逐中谋个好职位,而就因这份“急切”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面对不法分子发布的虚假信息,初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们缺乏社会经验,无法辨别,导致一些人身陷求职陷阱而损失钱财,更有甚者被不法分子利用,变成“不知情”的“帮凶”,高校毕业生遭遇“求职陷阱”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高校毕业生遭遇“求职陷阱”的问题,全社会给予的不仅仅是关注,还有相应的行动。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及措施;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信息发布渠道的监管和惩戒等;各大求职平台加强了信息的甄别审查力度;校企协同让社会化招聘和校园招聘有效衔接;甚至亲朋好友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给予了最包容、最理解的态度。在全社会都在积极努力地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就业条件的良好氛围下,高校毕业生作为事件主体和“受益者”,应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明确方向,立足现实,积极应对。
高校毕业生遭遇“求职陷阱”的表面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心态不端正,更为深层的因素还是陈旧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在作祟。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毕业生,应树立一个和本人实力相当的就业目标,客观审视岗位需求和自身能力,打消攀比心理,避免从众心理,克服自卑心理,采取积极的态度,勇于挑战自我;客观预估对职位的期望值,同时要看到岗位背后的晋升空间,不要眼高手低,只图一时的舒服和回报,应及时更新“择业观”“就业观”,方能规避应对“求职陷阱”,从而顺利就业,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求职便是高校毕业生融入社会的“入门考”,在“入门考”前,同样需用心做好“备考”。提升社会化能力和求职安全意识,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应通过多问、多看、多想积累求职经验,提高反诈意识。例如,查证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通过网络加强对招聘企业的了解,搞清楚职位的具体责任、薪资等细节,不抵押自己的重要证件,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不轻信许诺到陌生地上岗等。
伴随着人力资源法制化进程,劳动力市场复杂化等因素的出现,懂法知法、学法用法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求职路上的必修课。高校毕业生需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与就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试用期、违约金、劳动合同等法律知识,用法律知识规避各种“陷阱”;树立法律意识,用法律武器降低合法权益受损害的程度,用法律法规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保驾护航。
新时代到处都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到处都是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相信高校毕业生们定能拿出积极的态度,端正求职的心态,摆出奋进的姿态,用努力和汗水积攒就业资本,用真才实学换取称心岗位,用脚踏实地实现职业追求。
(编辑:崔怀宇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