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孙梦宇
近日,“小镇做题家”这个话题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起因是前段时间有三位明星考编,被质疑违规录取。随即某知名媒体发表评论称,“这些小镇做题家每天上培训班,做真题卷,也仍然考不中那个能为他们带来安全感的编制内职务。”其言辞傲慢、语气不屑,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不满。
“小镇做题家”一词源于2020年豆瓣的“985废物引进计划”,这本是一种自嘲,嘲讽自己因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进阶,却发现现实与理想差距甚大,即使多年苦读,也无法追平原生家庭和出身带来的巨大差距。这个词本来是那些应试教育成功者在横向对比素质教育同龄人之后的自嘲和自谦,却在劣币冲良币的时代里演变成对无权无势靠努力学习去改变命运的人的嘲讽。
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去嘲讽“小镇做题家”吗?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小镇做题家值得被尊重,普通人的努力不应被冷嘲热讽。不管是高考、考研,亦或是考编、考公,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刷题准备,没有一份强大的自制力、执行力,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真的难以坚持。而追溯到升学的动机,我想正是这些小城镇的青年人,早早就意识到现实的残酷: 因为“小镇”,只能靠自己;因为“做题”,才能接触到更大的世界。
正如黄国平博士在毕业论文的致辞中所说:“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黄国平博士也可以算是世人眼中所谓的“小镇做题家”,出身四川小山村,通过二十二年的勤学苦读,走出山村,走进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成为一名高级研究员,实现了青年时的学术梦。曾经大山掩映下最贫穷的学生,用最平凡的“走出去”,靠读书改变了命运,成为了一个于己,于家,于国来说有用的人。
的确,有的人从出生起就衣食无忧,前途似锦;有的人就算拼搏一生,用尽全力,也不过是触摸到了他人的起跑线。但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深,过往皆序章,未来皆可盼。只要“小镇做题家”们能一直保有信心和希望,就一定能一直走在通向更好生活的路上。
(编辑:汪晓璐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