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刘建云
进入7月,三伏天的炙热夹杂着突如其来的暴雨,给人们带来了溺水、用电安全、高温中暑、洪涝等方面的危险。近日,因3名小伙伴组团水库游泳,一名男孩苦劝无果,上演了“大义灭亲”式报警,小男孩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做法赢得全网一片点赞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各种疾病发病率高发,溺水、车祸、触电等意外伤害明显增多,地震、水灾、火灾等也接连发生,安全问题正愈来愈多的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虽然人类无法完全杜绝事故的发生,实现绝对安全,但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急救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伤害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因此,提高安全意识,学习应急救护知识和防灾避险技能,应是全体公民的终生必修课。
前不久,国家卫健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关爱生命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过开展“救在身边·救护伴行”等活动,突出景区、校园等重点区域,利用“互联网+”等形式广泛开展急救常识宣传,指导群众以科学态度对待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疾病中的紧急情况,提高民众的自我急救意识和能力,为人民的生命安全构建更有力的保障体系。
增强防范意识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应大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根据宣教受众群体的行业、地域、个性来选择宣教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其内容的接受效果。例如,企业工人、农民工、大学生、市民对于安全知识存在不同的需求点和关注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有效提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同时,社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各行各业的典型,加强对典型的宣传,也可以带动人们学习安全知识,提升安全意识。
事故现场周围的人是否有急救能力,对伤者能否有更多的生还机会至关重要。在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故现场,如果碰巧遇到过路的医护人员,伤者能在急救“黄金时刻”内得到救治,往往能有效降低事故的重伤率和死亡率,但大多数还是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只能等待救援。《通知》中明确要求,要逐步普及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率。同时,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着重普及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现场急救基本技能。计划到2022年底,取得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人群总数的1%及以上,为壮大群众性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伍提供基础保障。
《通知》中还明确要求,相关部门要对配备的急救设备加强巡检,确保紧急时刻能取可用、会用敢用。只解决“有”和“会”的问题还不够,还需要用法律来填补从“有”到“用”之间的断层。现实生活中,即便现场有急救设备,也有会用可用的人,但是在紧急情况下救助陌生人还是会面临一定担责风险。所以,在公共场所急救事件的处理中,要想让更多人挺身而出,相应的法律细则也需跟进,不要让救人者背负“不可承受之重”。
生命没有“如果”,也来不及等待。一个人掌握急救技能是救不了自己的,只有人人都有救人的技能,人人才都有获救的机会。
(编辑:汪晓璐 审核:王雨婷)






